黃集偉:專欄作家,有《審美社會學》《紙上的后花園》《孤島訪談錄》《語詞筆記》系列《閱讀筆記系列》等閑書出版。
【被祝福】
亦稱“群發祝福”“劣質祝福”“偷懶祝福”等近似稱呼。此類帶有搪塞性質的“祝福”的頻發期為年節前后,爆發期為農歷除夕夜,此語來自作家連岳:“收到一些陌生號碼的群發祝福短信,說實話,只有煩,要看要刪,一點也不感激,聰明人應該知道這對人際交往起負作用,別做這蠢事,但愿這類短信以后越來越少。”
導演胡淑芬附議此說:“這類干篇一律偷懶的祝福里,感受不到什么溫暖與善意,更多是一種社會人際投資。這類劣質祝福,就好像拿過期食品當禮物,還不如不送。”
【我陪你老,我陪你黃】
語出作家馮唐。馮唐老師習慣在微博中記錄見聞,上面這個短語來自馮唐老師記錄下的一則對話:
“我人老珠黃怎么辦?”
“我陪你老,我陪你黃。”
對此,網友偆飧姊跟帖說:“真心話是‘陪你黃是可以的,陪你老就算了’。”
馮唐老師所記溫馨曼妙,清飧姊老師的跟帖粗糲現實,二者并置,大致也就是我等生存真相?
【福勒效應】
語出智利《第三版時報》文章,原題為“人們為何需要新年預言”。文章從2009年12月31日某預言家預言2010年智利將發生地震或海嘯說起。作者認為,智利地震看似被他言中,事實上科學家早在2009年3月即發出過地震警告,而那位預言家的另一些預言并未實現。
不過,盡管預言常常不靠譜,但是,尤其是在新年伊始之際,人們仍會對一些聳人聽聞的預言津津樂道。對這一普遍現象目前最有力的解釋是“福勒效應”,即人們總傾向于接受那些看似專門描述自己的普遍性評價。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福勒曾在1948年對學生進行性格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對每個人的性格進行描述,所有學生都認為福勒的描述符合自身情況,最終卻得知原來每個人得到的描述都一樣。通過實驗福勒證明,如果人們認為某些描述或預言是專門針對自己且符合己愿,便很容易認同那些模棱兩可的描述或預言。
“福勒效應”的心理學依據是,人們普遍迷戀那種被包裝為定制性評價的普遍評價,并渴望以此控制那些常常不可控制的世事。
【代時代】
來自媒體報道:新近“山東省濟南市興起代堵公司,這些代堵公司主要承擔濟南市區二環路以內業務,如果有車輛被堵在路上,他們會在15分鐘內派兩個人騎電動車到達現場,一個人替你在車上繼續挨堵,等路通了以后會把車輛送到你的指定地點,另外一個人是用電動車把你送到你想要去的目的地。起價是400元人民幣”。
針對此新聞,網友幸福終點站Cjj說:“不小心喝醉了,有代駕;抄論文拿不準,有代檢;孩子造不出,找代孕;有點兒事可以找代理;平時總是被代表;老了肯定和后輩有代溝……”而網友大漠胡楊的聯想是:“以前只知道代駕、代孕,今天又出現了個代堵,中國漸漸進入了代時代,以后,嫖娼就叫‘代夫妻生活’,腐敗就叫‘代消費’”……”
【三行情書】
來自日本的一種詩歌體裁,因日本漢字協會為推廣漢字教育巨星征集活動而來,加之網絡傳播,漸成時尚。
在日本漢字協會的征集活動要求中,對三行情書只有“60字以內”“排列成三句”兩項要求。1994年至今,類似的三行情書征集活動每年舉辦,每次收到的應征情書多在萬件,應征者自10歲少年至耄耋老者均有。
知名網站豆瓣網上的豆瓣小組曾組建“三行情書小組”,這個小組曾召集基于微博平臺的“微情書”活動,這一活動也曾得到網友關注。在諸多獲選情書中,我最喜歡的是這則:
你那些惡作劇,
我是故意中招的,
因為想見到你的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