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剛男子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他有點女性化的東西;而嬌柔女子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她有一點男子氣概的東西。
在兩性關系上,我們總喜歡念叨“男人要像一男人,女人要像女人”以便區分男女角色責任及分工,但事實卻是,我們也經常被看上去散發著中性魅力的人所吸引。
在這個審美觀也非常多元的時代,中性并不僅僅是一個時尚概念,而是這些魅力四射的家伙,不論從穿著、談吐還是行為上,都掌握著異性特質中有助于提升情商、有益生活的“異性力量”。不信?試試使用異性的力量,事情沒準兒會變得更好。
男強女弱OUT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異性標準。這就好比一個理想形象,就像女人們聯想起男人,第一反應可能是高大、陽剛、做事有擔當:而男人們想起女人,則會浮現嬌媚、溫柔、善解人意等字眼。這是我們在兒時樹立性別界限時,通過單一的外界信息,產生的先入為主的觀念。
此后隨著年齡增加、見多識廣后則漸漸發現,在不同的環境中應對更為復雜的事情時,對于性別角色的需求也會更為多元才能符合當下需求。這包括對自身,也包括對身邊的異性。
“我先生是個非常大男子主義的人,很少能舉止溫柔地哄我開心。”36歲的楊雪莉,是深圳一家金融公司的HR。結婚5年,對于先生的角色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我先生比較懂賺錢,也能提供給我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在家中姿態卻一直很高,而且控制欲非常強。嫁給他時,只覺得男人有能力、識上進,脾氣大點也很正常,但現在我卻覺得,先生離我需要的異性角色越來越遠。”
“上周領導安排我去陪客戶吃飯,吃到一半先生的電話就追過來‘命令’我馬上回家。我著急應付完客戶,一進家門他就開始吵,問我HR為什么要陪客戶?還說現在心懷不軌的人這么多,這種班不用去上了,家里又不是養不起。盡管事后冷靜下來談時他也承認,女人應該有自己的工作和獨立的生活圈,但就是拒絕跟我道歉,連語氣放溫柔些也不肯,理由是他是大男人、是一家之主。”
其實不論男女,任何時候過分強調自己的性別特征都不見得是好事。特別是在家庭中,夫妻角色并非刻板地植入概念,有時男人可能需要放低身段學習女性柔順的優點,而女人也需要像男性一樣冷靜果敢才更易理清頭緒應對難關,把事情處理得更圓滿。
對先生的不滿,讓楊雪莉選擇了冷戰。她說,如果這次先生再不向她認錯,她就考慮搬回父母家住,要讓先生徹底明白,夫妻間的相處之道是平等互助,而不是男強女弱的供養關系。
雌雄同體的完美人格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個多么強調個人性別特征、不屑學習異性特質的人,心中卻都存在著理想的男女形象。心理學大師榮格就曾提出過相關解釋——即“阿尼瑪”及“阿尼姆斯”現象,前者是指男人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后者則是指女人心中理想的男性形象。
理想形象成為人們衡量異性的標準,自然也會讓人熟知異性特質中令人愉悅的部分。這些異性觀念從何而來?自然是父母在我們性格形成時帶來的影響,一是我們對父母角色的性別認知,二是父母對我們的性別培養。
俄羅斯科學家曾經發現,男女思維的差異與大腦,左、右半球的發育程度有關。在童年時代,因為大腦左半球發育良好,女孩通常比男孩擁有更好的記憶力;但隨著年齡增長,大腦右半球發育得更好的男孩,則會表現出較強的聯想與思維能力。這也就是父母一般會更多地培養女兒的文藝特長、而兒子卻往理工科送的原因。
然而,每個人卻也同時擁有著潛在性別,可以使人發揮出異性優勢。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認為,每個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這其實在發展心理學中也有跡可循——當人們進入中年期,性別角色將隨著個人閱歷和體驗日趨整合,中年男性在原先男性人格的基礎上逐漸表現出溫柔、敏感、體貼等女性特點,而中年女性則逐漸表現出果斷、大度、主動等男性特點,即出現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變性趨向。
這種取長補短的“男女同化”一般被認為是一種完美人格,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覺得中年人普遍更為穩定、親和及可靠的原因。
而不認同潛在性別的人,往往對個人性別依賴太強。比如父母對自己的性別原則強調得太多;有偶爾顯露了潛在異性則被同齡人嘲笑為“偽娘”或“男人婆”等不愉快的成長經歷;或者與人交往時,感覺到了個人性別帶來的巨大好處就以為凡事都可以一層不變等。
極端地認定個人性別,還會表現為苛刻地要求身邊的異性,如果對方不符合自己心中理想異性的期望,就會絞盡腦汁限制對方的行為來縮小差距,給自己和對方都帶來不必要的身心困擾和混亂。
另外,運用異性優勢的目的是對個性中的不足進行彌補,卻不是將異性特質刻意放大。否則本末倒置也會讓女性缺乏柔美、男人太過陰柔,討喜的部分將適得其反地嚇退眾人。
角色置換也未嘗不可
性別屬性不只讓人們理解如何看待某人某物,還幫助我們建立起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當大腦總情不自禁地把性別概念帶到生活中的每一處,就意味著可以通過反觀的方式去借助異性的力量,甚至干脆和伴侶角色置換,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令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榮文濤曾經是上海一家通信集團的高管,一次人事改組中不幸連降三級,事業低谷期,他干脆辭職回家休整,還有模有樣地承擔起煮男和奶爸的角色。
“我老婆也是比較優秀的職場女性,她事業上的成就,跟我做副總時基本旗鼓相當。所以降級后我重新規劃職場生涯,決定辭職邊充電邊整合人脈,為轉行做準備。當時我們的兒子正好半歲,我空出的時間就是跟兒子進行親子互動。育兒知識學了不少,真不愧是又當爹又當媽還要當半個專家,所以兒子一直黏我多過黏他媽。”
“偶爾在一些提供生活方式建議的男性時尚雜志上,看到適合男人烹飪的菜品,也會突然興之所至地跑趟超市買食材回來‘研究’。老婆自然是第一個試菜人,好在不論味道好壞她都很給面子地表揚我是全才,嫁給我,她簡直是撿到寶。有益的放松有助于下一輪沖刺,我完全不覺得一個所謂的大男人,在家做飯帶孩子就是吃軟飯,就像我從來不覺得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的主婦是被男人養著一樣,對家庭的貢獻并不取決于賺多賺少上,更不取決于你是男人或女人就該如何。”
在特殊時期,榮文濤無疑順利地進行了角色轉換,并發揮了對于一個家庭而言,猶如家庭CEO的理想女主人特質——體貼、奉獻、柔情似水。幸運的是,他妻子的潛在性別也在發揮著作用,面對丈夫的低谷期,堅強、勇敢地挑起家庭經濟的擔子,并如一家之主般,時常給予丈夫鼓勵。他們并不墨守陳規地認為男人就該打天下,女人就該照顧家,男女關系的良性互動,有時往往來自角色置換也未嘗不可。
兩性魅力何在
美國著名作家蘇珊·桑塔格說過,陽剛男子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他有點女性化的東西;而嬌柔女子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她有一點男子氣概的東西。
善于發現并學習異性魅力,事實上就是在運用自己的潛在性別,在很多場合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職場上,往往是兼具有兩性優點的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最簡單的例子,和領導產生分歧時,男性更委婉地表達己見甚至示弱,會削弱沖突、取得雙贏:而需要做決策時,女性運用男性特質中干脆利落的作風,就會令人刮目相看。
而在家庭與婚姻關系中,我們鼓勵男性不論在情緒還是事業低谷時釋放脆弱,去感受伴侶全身心的呵護,會發現堅強的妻子也可以是被依靠的“港灣”。而無論你是個再成功的男人,適時學習妻子的“繞指柔”體貼對方,細心了解她的需要會令婚姻關系更緊密。比如在妻子生理期的時候為她分擔家務,遞上一杯熱牛奶,溫柔地說點貼心話等。
在親子關系中,父親不用板著臉只懂訓斥,甚至可以代替母親的角色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親吻。而母親也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獨立、有原則。給予孩子“雙性化”教育會讓孩子在智力、個性健康的發展上都取得優勢,讓孩子身上既有母親的細致與平和,又不乏父親的勇敢、堅韌及自信。
這些,其實是在彌補我們自身的不足,比如打消女性會因為軟弱、依賴而缺乏的進取心,及男性強勢生硬而導致剛愎自用,但切忌使用過度而給人留下“娘娘腔”或“男人婆”的印象適得其反。
所幸我們生活的多元社會,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兩性關系已不再“男強女弱”地涇渭分明。當女人被一個男人身上的致命柔情俘獲時,對方又何嘗不是在欣賞你的獨立與理性?運用好兩性魅力,愿世間男女都光彩照人。
測試你的異性特質
這是個針對你左右大腦半球的發育程度設計的趣味小測試。大腦左半球的發育程度與語言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右半球發育程度則關聯著聯想和思維的能力。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希望你能反觀當下,彌補不足。
男
我對事情的結局如何會有強烈的預感,是借著直覺。
是□ 否□
我很善于想象,但都天馬行空。
是□ 否□
我的語言學習能力或語言表達能力很強。
是□ 否□
我比較注重自己的外表,所以對化妝品、服飾方面比較講究。
是□ 否□
喜歡看感性的書本或電影。
是□ 否□
女
我很注重身體的健康及靈活性。
是□ 否□
我通常有很強的方向感。
是□ 否□
我喜歡自己做事不依賴別人。
是□ 否□
我喜歡比較激烈的運動或娛樂。
是□ 否□
我通常能理性冷靜地處理日常事物。
是□ 否□
計分方式:回答“是”少于1個說明你過分在意自己的性別;2~3個尚屬正常;4~5個則男偏女性化及女偏男性化。
專家建議:過分在意自己的性別,總是告誡自己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做,事實上只是自我設限,把自己的無限可能堵死。建議放開懷抱,嘗試去體驗你所能感覺到異性優勢,女性可以向男性在工作上的專注與博識學習,男性可以向女性在生活上的柔韌與靈活學習,這樣魅力和情商都會大大提升。若男性太偏女性化或女性太偏男性化,同時感覺到了困擾和麻煩,可以多與同性朋友接觸,掌握好“度”并學習接納自己。尚屬正常說明異性特質的比例恰到好處,請繼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