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記得一個里程碑式的名字——奔騰(Pentium),它引領PC桌面處理器十余年不止,而“奔騰”這個品牌自1993年以來依舊沿用至今,長久不衰。自2006年開始Core酷睿微架構的推出便引來了PC歷史上的又一次轟動。途徑六年“酷睿”這個品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IT變革飛速的時代一直屹立不倒。就在今年4月23日,酷睿平臺再一次更新,英特爾將我們帶入了22nm Ivy Bridge的世界。
英特爾并不嚴格遵循18個月為周期的摩爾定律,它有著自己獨特的更新周期模式——Kick-Tock鐘擺式芯片技術發展戰略。Tick-Tock芯片發展戰略即Tick年工藝更新,Tock年微架構更新。2012年恰逢Tick年,發展到了英特爾工藝更新的Tock年,由之前的32nm制程工藝更新到了22nm。換而言之,Ivy Bridge就是22nm的Snady Bridge,因為它還在繼續沿用Snady Bridge的微架構。
晶體管步入3-D時代
2012年,2-D晶體管結構正式過渡到了3-D晶體管結構,可以說是半導體集成電路發明以來的一個“新世紀”。3-D晶體管結構,亦三柵極晶體管結構(Tri-Gate)。早在十年前英特爾就曾泄露出3-D晶體管設計,但直到2011年技術上才可以實現3-D晶體管工藝,而真正量產則推遲到了今年。
3-D晶體管結構,相較一直被使用的2-D晶體管結構有著質的飛越,將原僅在2-D平面結構的晶體管制造時代終結。它在原二維晶體管中間增加了一個鰭片,來解決由于制程逐漸變小而絕緣層過薄造成的漏電現象。3-D三柵極晶體管在垂直的鰭片的三個側面形成三個導電層,由此可以從三個方向控制著晶體管中的電流。英特爾將晶體管制造工藝升級至3-D晶體管結構之后,可以得到更高的能耗比、更快的切換速度、更高的驅動電流,以及比SOI工藝更低的成本增加。
其實簡單來說,3-D晶體管結構相比2-D晶體管結構有著更低的延遲,以及獲得更低的驅動電壓。從而我們也能看到Ivy Bridge在提供同等性能的同時,功耗更低,也能獲得更高的頻率。
新的Maho Bay平臺
隨著Ivy Bridge處理器的更新,英特爾整套平臺也更新至Mabo Bay平臺,它包含Ivy Bridge處理器和Panther Point PCH芯片組。
由于Ivy Bridge的制程更新了,雖然晶體管數量增加到了14億,但較核心面積216mm2晶體管數量9.95億的Sandy Bridge核心小了25.9%,僅有160mm2。與Sandy Bridge一樣,把北橋與CPU同時封裝在了同一個DIE里面。在規格上Ivy Bridge相比Sandy Bridge沒有過多變化,除了更新到了22nm制程之外,也更新了它的核心顯卡HF Graphics 4000。
由示意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它有很大一部分核心被核心顯卡所占據,這次Ivy Bridge核心顯卡的執行單元由Sandy Bridge的12個增加到16個(以i7處理器而言),并且可以支持DirectX 11規范。四個核心,通過超線程技術可以達到八線程,四個CPU核心各有獨立的32KB L1一級緩存與指令緩存以及256KB的L2 二級緩存。系統助手(System Agent)包括內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電源管理單元、DMI總線、FDI總線以及Display Port接口。8MB L3智能三級緩存則是共享的,核心顯卡、CPU核心、系統助手和I/O控制器通過環形電路都可訪問。
Ivy Bridge的TDP(最大散熱設計功耗)比上一代Sandy Bridge的95W降低了不少,這也要歸功于22nm制造工藝。除了內存支持頻率由原先的DDR3-1333提升至了DDR3-1600之外,核心顯卡HD Graphics 4000的頻率反而降低至了650MHz,當然還有就是Ivy Bridge加入了對于PCI-E 3.0的原生支持。此外,Ivy Bridge在指令集方面的支持沒有太多改變,依舊是SSE4.1/4.2和AVX指令集。
由于Ivy Bridge處理器僅是對于制程方面的更新,并未在處理器微架構上做什么改動,從而它依然采用LGA 1155接口,從而主板方面上一代的H61、H67、P67、Z68也都可以支持。不過使用Sandy Bridge處理器與Panther Point(7系列主板)搭配會減少對DX11和3屏輸出的支持;使用IVY處理器與Cougra Point(6系列主板)搭配會減少USB3.0、三屏輸出、中小企業通銳、英特爾Smart Connect、英特爾快速啟動技術的支持。當然如果要享受到Ivy Bridge時代的全部功能,還是要選用Z77、Z75、H77、Q77、Q75和B75芯片組主板。
Ivy Bridge的福利
睿頻2.0(Turbo Boost 2.0)
英特爾在Ivy Bridge處理器上將動態加速技術更新到了第二代,使得處理器的動態加速能力更好。最大睿頻幅度同樣為4倍,一至二個核心負載時提升4倍;三四個核心負載時提升2倍。這樣,即可認為在二至三個核心負載時的頻率提高了。
內存控制器
在上一代平臺中,內存頻率默認為1333,不僅不能滿足高頻大帶寬的需要,超頻也不爽,使得高頻內存沒有用武之地。而在Ivy Bridge處理器中的內存控制器得到了提升,直接可以支持到1600。此外,使用超頻內存可以達到DDR3-3000以上,豐富的分頻,也使得超頻頻率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快速視頻轉碼2.0(Inte Quick Sync Video 2.0)
英特爾把曾經僅支持H.246編碼引擎升級為多格式轉碼引擎(Multi-Format Code Engine),轉碼的選擇性更多。
PCI-E總線
除了支持PCI-E 3.0規格之外,Ivy Bridge還增加了通道分配方式。原16x通道PCI-E控制器只能支持8+8模式,因此只能2塊顯卡SLI或交火。Ivy Bridge則可以支持8+4+4模式,可以支持3塊顯卡SLI或交火模式。
原生USB 3.0
不再需要其他USB3.0解決方案,英特爾在新系列主板上都加入了4個USB 3.0接口的原生支持。不僅在性能上有所提升,在主板價格上也會有所下降。
Ivy Bridge來嘗鮮
下面,我們對我們針對新的Ivy Bridge(i7-3770K)+Panther Pion主板(Z77),與Sandy Bridge(i7-2600K)+Vougar Point主板(Z68)進行一系列對比測試。測試對比的主要目的是:測試新平臺與老平臺的綜合性能,核心顯卡的顯示性能及視頻轉碼能力。
測試平臺:
測試軟件:
SiSoftware Sandra 2012、Cinebench R11.5、wPrime,以及ArcSoftMediaConverter 7.5來測試快速視頻轉碼功能。
測試快速視頻轉碼時,我們選取的是一個1080p時長為2小時8分18秒的,大小為8.73GB的.MKV文件,每秒24幀,碼流9759Kbps。它將會被采用H.264編碼被壓縮轉碼為720p的.AVI文件,每秒24針,音頻碼率128Kbps。
總結:
從數據上看,Ivy Bridge給大家的感受可能并不能用“震撼”來形容,從CPU性能提升來看不足10%的提升似乎并不能滿足貪婪的欲望。不過就對于3DMark Vantage 3D顯示而言,性能提升就非常明顯了。當然新的HD Graphics 4000還支持DirectX11,這瞬間就提升了它的 3D處理能力。相對來說i7-3770K的視頻轉碼能力也增強不少,比上一代的Sandy Bridge產品要減少了約1/3的時間。不過我們可以注意到采用相同的轉碼設置,兩個平臺轉碼后的文件大小和碼流也是不一樣的,3770K的要大一些,不過畫質方面沒有多少提升。
整體來看Ivy Bridge產品沒有太多改變,這是因為它的微架構沒有做出太多改變的緣故。但就半導體晶體管工藝制造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飛躍。英特爾在Ivy Bridge首次使用了3-D晶體管結構,并將22nm制程工藝進行量產市場化。相信經過這次歷史的變革,Ivy Bridge系列產品會很快取代曾經的Sandy Bridge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