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設施對于數據中心的重要性來說正如排水系統對于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城市地面高樓大廈林立,如果排水系統糟糕,一但遭遇狂風暴雨,城市的表面風光便會蕩然無存。
那么如何去重視基礎設施,才能免除數據中心在遭遇狂風暴雨時免受損失呢?基礎設施是一種隱蔽工程,是一種需要生命力更強的工程,而且基礎設施的建設還需要滿足兩到三個網絡周期的使用,因此在部署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時首先必須要從兩個角度去思考:第一前瞻性,第二標準化。
一些基礎設施廠商的同仁,都提到過部署基礎設施時做到前瞻性,要有生命力。在標準化方面,基礎設施布線的標準化比想象中的要走的靠前,這個標準就是TIA606,它的前身是TIA606A,現在正式發布的標準是TIA606B。
具體到如何建設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夠支撐突發流量,同時也能夠支撐我們未來預期的流量增長的這樣一個網絡平臺,這需要我們進行很好的規劃。包括我們在建的各種應用平臺,云計算或更綠色、更高效的平臺的時候,具體應該怎么部署?同時,未來的數據中心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呢?業界提到過一個4S標準,這里面包含高帶寬、快速部屬、高密度和可管理性,現在就我個人觀點從三個角度出發來解讀這個標準:
第一個角度是數據中心模塊化,模塊化有很多延伸,對于布線來講,模塊化實際上是快速部屬、客戶化定式,而且能夠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更具彈性的、更易于部屬的數據中心。事實上對于現在的數據中心來講,最缺少的就是架構師,而在架構里面最牽扯到數據中心神經系統的是綜合布線,綜合布線是一個具有一定新型的網絡構架,以及冗余所帶來的神經系統,這個神經系統不是幾個模塊化產品簡單的疊加,完整高效的神經系統需要由從業經驗豐富的架構師進行設計。雖然模塊化建設的優勢非常大,但是對于網絡和布線工程來講,將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那么怎么去面臨這種挑戰呢?我們在一個空間里面放上相應的機柜和機架,這時候網絡設備逐漸到位,或者還沒有到位,那么這時候布線系統是要引入和建設的。但是,很多人都沒有了解到一個問題,即布線是機房建設和IT建設的交叉點。如何理解呢?當你選購IT設備的時候,實際上布線是IT的一部分。但是在你沒有用IT設備之前,布線又是機房建設的一部分。而這個交叉點我們通常容易忽略掉,如果忽略掉,你將會很被動。也許會影響你的機房建設,甚至會影響你未來的IT部署。
第二個角度,模塊化的快速部屬,即高速而且可靠的性能。打個比方,對于高速公路提速來說,需要我們修筑更多的車道,這樣才能實現我們提速的目標。那么對于數據中心來說,作為運算和網絡中的一部分,如何才能提速呢?這當然需要布線系統來支持,而且我們現在的著眼點絕對不是千兆和萬兆,而是4萬兆和10萬兆,
這就要求我們在部署布線系統時要有前瞻性,要能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至于如何提高速度,在傳輸中提高速度無非是三個方面,第一編解碼技術,第二提供更寬的帶寬資源,第三并行使用,多路傳輸。 4萬兆和10萬兆技術使用多模并行傳輸,就像高速路多車道同時行駛,這樣速度才能得到顯著提高。
未來4萬兆和10萬兆技術所用的接口,不是通常大家熟知的ST、FC、SC等接頭,不再是一個單芯接口,而是多芯接口,這時候也將會出現高密度的設備接口,也不再是一芯,設備接口也會變成MPO。MPO意味著多芯數、高密度的連接器。但是現在市場里見到大多數的設備接口,不論是交換機還是服務器,LC接口更為普遍。所以,我們在部署數據中心布線系統時要了解到這一發展趨勢,為數據中心預留MPO接口。
第三,很多企業都已經認識到數據中心管理的重要性。那么管理的重要性之所以在今天提的如此之高,是因為我們的技術發展到現在,最終用戶所面臨的挑戰是需要使用什么具體的工具對數據中心進行維護。這就涉及到智能化的基礎設施管理這一概念,雖然還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但是要做管理,一定要有工具,我們要擴展現有的數據中心,或者是建設一個云的數據中心時要實現智能化的基礎設施管理,就需引入智能化布線系統。智能化布線系統包括電子配線架、智能管理器,和軟件,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傳感器和傳感器網絡的融合,以及和以太網加IP的融合。
數據中心只有具備了智能化的管理系統才能幫助我們快速建立邏輯和物理的對應。就是我們所了解到的邏輯的信號和實際上所在的物理位置,是不是能夠形成一種對應關系,我們是否能方便地對數據中心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報告,查找、跟蹤和報警。
比如,美國康普最新的SYSTIMAX imVision解決方案就可以為用戶提供更高的網絡可視化操作,允許用戶實時跟蹤所有網絡設備的物理位置,如臺式機、筆記本電腦、無線接入點、IP電話和IP攝像頭。只需要60秒,您就可以查明故障所在,快速采取故障排查措施、減少停機時間。它不僅僅是一種智能IT解決方案,同時還具有較大的業務價值。imVision能夠減少宕機時間、降低能耗和維護成本,您的投資將能快速得到回報。這就是智能化管理給我們帶來的價值。
希望企業今后在部署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時能夠給予足夠的重視,做到立足當下,放眼未來,這樣才能夠笑看暴雨過后天空燦爛的彩虹。
惠普應用性能管理軟件
2012年9月20日,惠普公司宣布憑借惠普應用性能管理(HP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PM))軟件,企業能夠顯著提高業務績效及客戶響應能力。
作為領先的全業務通信供應商,沃達豐愛爾蘭公司以及惠普渠道合作伙伴J9 Technologies使用惠普APM軟件模塊,對其IT基礎設施及應用產品的性能進行主動監控,包括云和移動產品等。
惠普同時宣布,在Ovum公司最近發布的《解決方案指南:應用性能管理》報告中,惠普占據領先地位,并在Ovum APM彩虹圖中得分最高。(1) Ovum提到,惠普 APM得分最高的原因在于其出色的應用性能測試、優化,以及預測分析的能力。
“隨著企業越來越多的采用網絡、移動、云和虛擬化等新技術,APM正在蓬勃發展。”Ovum公司軟件IT解決方案首席分析師Michael Azoff表示:“惠普在業務服務管理領域有著悠久的歷史,APM是其產品組合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惠普有充分的能力和機會應對這些趨勢,同時為客戶提供從上至下的整體解決方案。”
PMC三速融合以太網/OTN成幀器
PMC公司近日推出了PM5442 META 120G。這是業界目前端口密度最高的10G、40G與100G 融合的電信級以太網及OTN成幀器解決方案。云計算、視頻流以及無線數據應用每十八個月將網絡流量翻番一倍。在此情況下,電信級以太網交換機及路由器之間的互聯需要高密度的10G、40G及100Gbps的接口卡。PM5442 META 120G作為PMC公司Metro OTN功能強大的系列解決方案中的一部分,助力實現高密度電信級以太網、OTN線卡與IPoDWDM在運營商交換機及路由器、P-OTP及PTN設備上的整合 。
PMC META 120G提供了電信級以太網的MAC/PHY,完整的OTN成幀/映射加上多個FEC協議(其中包括PMC公司的創新型高增益Swizzle增強型FEC),以及全集成的分組計時機制,其中的時鐘恢復機制超過了IEEE 1588v2對每個端口的電信指標。META 120G在性能整合的全面性,在端口密度及設備容量方面都在當今市場上罕有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