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驚喜地看到,歷經磨難的蘋果憑借幾款手機就把IT界攪得昏天黑地,蘋果的栽培者喬布斯令全球景仰;狡詐善變的谷歌將老牌手機廠商摩托羅拉移動攬入懷中,“醉翁”之意在于染指手機產業,增強自身的IT霸主地位;一度沉寂的惠普在趕超IBM和戴爾之后,又剝離PC業務,去“硬”追“軟”,向老對手IBM學習轉型;而一向“閉關自守”的手機巨頭諾基亞痛定思痛,開門納客,和軟件巨頭微軟合作,要在智能手機上重新發力,力圖重拾輝煌。
移動互聯網大潮正催生出新的生產力,也讓IT業界浮躁沉渣泛起。蘋果的成功讓全世界手機企業蜂擁而上,iPhone和iPad兩大移動互聯網終端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呈現白熾化,價格戰已打響;有的人做成了一件事,就趾高氣揚,覺得自己儼然已成喬布斯第二,無所不能,要并購它并購你,試圖構建全球互聯網帝國;不懂硬件制造的互聯網公司也開始高調推出自己的手機產品,似乎其硬件技術已雪藏多年,一夜之間,劍走偏鋒,一劍封喉。
不可否認,新的變革必將帶來新的機遇,也將誕生一批新的行業明星和財富英雄。但互聯網與泡沫聯姻已有多年,而今雙方似乎成了一枚硬幣的兩面,相互映照。互聯網行業在孕育巨大機會的同時也蘊藏著極大的風險。權威數據顯示,互聯網企業的失敗率超過99%,這一概率比傳統行業要高得多。
IT產業有過泡沫泛濫、浮躁歸敗的教訓。那就是2000年的網絡泡沫。對一些創業者和投資者而言,10年前的第一代互聯網泡沫破滅依然是一場夢魘,一個永遠抹不去的心痛,夢想瞬間崩潰,財富一夜蒸發。
人們還記得,新千年來臨之前,大把大把的新創公司千方百計地讓自己同網絡扯上關系。無論企業的真實業務是什么,都想標榜自己與網絡相關,有的在公司名字后面加上后綴“.com”,有的在公司名字前面加上前綴“i”或者“e”。這個在今天看來非常可笑的舉動在當年卻十分管用。可是噩夢說來就來。2000年春,當全球計算機安然度過新千年的坎兒,預期的IT需求也就不復存在。在3月的一個交易日,高科技股猛然下跌,伴之而來的是互聯網泡沫加速破滅,股指一路狂瀉。互聯網企業幾乎成了垃圾的代名詞。
如今歷史有可能重演。浮躁很淺薄,也很無知。殊不知,科技的創新和發展是富有節奏的,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浮躁者卻只追求結果而忽視過程;任何一個公司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浮躁者卻如守株待兔的農夫,指望意外的機遇來臨;任何一個人的成功也不是輕而易舉的,而是要付出艱辛的勞作,浮躁者卻認為只要掌握“芝麻開門”的財富密碼,就可以一夜暴富。
其實當今互聯網明星都曾有過特定的經歷和磨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他們是一步一步扎扎實實“爬”過來的。
倘若馬云沒有創業前在商務部做過枯燥的黃頁工作那段經歷,哪知道如何在網上向外國人推廣中國的企業,幫助中國企業做生意。而體制內大鍋飯的弊端又讓馬云忿忿不平,緣何絞盡腦汁的技術創新者小口喝湯,四體不勤的行政官僚卻大塊吃肉?而12年前,馬云和18個手下人(就是后來阿里巴巴的18羅漢)冒著風雪去八達嶺爬長城,激發他發誓要建立一個讓所有中國人都為之驕傲的網站。
其他各路IT創業英雄豪杰也有各自的坎坷道路。李彥宏在百度商業模式的摸索中屢遭挫折,仍堅守陣地,才有了今天的百度;周鴻祎忍痛把“親兒子”3721賣掉后,又經歷了很多次失敗,才摸索出一條新路,最后才有了今天的360;即便是有著優越家境條件的馬化騰,其創業的經歷也充滿荊棘,“騰訊從來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卻總能在成熟的市場中找到空間,橫插一杠子。”
IT產業是一個特別創新特別時尚的產業,必須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快速應對,稍有遲疑,就會被淘汰出局。唯有把握產業大勢的人才能以高瞻遠矚駕馭全局,掌控企業。以Facebook和Twitter為代表的社交網絡正在重新定義互聯網,Facebook和iPhone也成就了一批依賴于其他互聯網平臺上誕生出來的開發商、服務提供商,產業環境的變化讓互聯網老板們深刻認識到社區、開放將是未來互聯網產業的潮流和趨勢。
但開放又不是唯一的出路,不是清規戒律。如今被一些人神化的喬布斯既是封閉的受害者,又是封閉的受惠者。當年,因為堅持封閉,蘋果在PC領域徘徊了十幾年,毫無成就,就連身為蘋果創始人的喬布斯也被掃地出門。今天的蘋果依然固守封閉,但喬布斯生前趕上了一個好時機,那就是電子產品用戶與互聯網若即若離。喬布斯發現了這個缺陷,也就是發現了商機,閉門攻關,推出了比較完美的iPod、iPhone、iPad,于是一招鮮,吃遍天。封閉遺棄了喬布斯,封閉又成就了喬布斯。
所以成無定式。所有企業的成功和個人的輝煌都是無法復制的,世上沒有一條完全重合的路徑,浮躁者卻一味靠模仿別人,亦步亦趨,難有出息。在產業變革大勢下,我們更需要冷靜,克服浮躁,摒棄短視,把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與產業發展趨勢相結合,形成科學的戰略定位,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如果因頭腦發熱而迷失方向,盲目跟風,就極有可能淪為“先烈”,成為匆匆來去的歷史過客。
—陸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