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原來是敬稱
不知從何時起,大家已經越來越習慣于稱呼岳父為爸爸了,似乎喊“岳父”顯得疏遠,只有稱呼為爸爸才顯得尊敬和親切。殊不知,“岳父”一詞其實比“爸爸”一詞更含有敬意。“岳父”一詞的由來是這樣的:古代,帝王常登臨名山絕頂,并在山頂堆土為壇祭天,是為“封”;除地為墠而祭地,是為“禪”,二者合稱“封禪”。改朝易代,帝王即位,常行“封禪”之禮,以報天地之恩。“封禪”對于每一個王朝來說,都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歷來都很受統治者的重視。由于泰山被視為“五岳獨尊”,所以也就成了“封禪”之地的首選。在唐玄宗李隆基的一次泰山“封禪”中,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封禪使”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權力,于是,張項就借機把自己的女婿鄭鎰由九品超拔為五品。唐玄宗察覺此事之后,他曾當面質問過鄭鎰,弄得鄭鎰無言以應。同僚黃幡綽含沙射影地譏笑道:“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對于張項的徇私大為不悅,不久就把鄭鎰降回了九品。后來此事傳到了民間,時人認為鄭鎰之妻父雖然有徇私之嫌,但其對自己女婿的感情卻不可謂不深,于是人們就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也把妻母稱為“岳母”。因此,“岳父”這個名詞,包含了一段特殊的典故,見證了一段特別的感情,稱妻子的父親為“岳父”,要比稱呼“爸爸”更加恰如其分,同時也更加尊敬。
“慈母”曾是傷心事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是唐詩中最為溫馨的一首詩,在大華語圈中家喻戶曉。這首詩中的“慈母”一詞,我們自然認為是“慈祥的母親”,因為我們太習慣于說“慈母嚴父”了。其實,“慈母”之“慈”與“慈祥”無關,“慈母”本來是件傷心往事。“慈母”最早現身于《儀禮》,不僅如此,《儀禮》同時還對成為“慈母”現身的條件作了諸多令人張口結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父命妾曰:女以為子。命子曰:女以為母。”由此可知,不是隨便哪個女人都可以成為慈母,也不是哪個兒子隨便都可以擁有慈母。要想成為慈母,下列條件缺一不可:必須具有小妾身份;必須沒有或者不會生育(至少是沒有生育男孩);更為關鍵的是,丈夫必須還有另外的妾,且這個妾恰好一命嗚呼并正好遺留下一個男孩。在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時侯,還需要丈夫下達明確的指令:“你把這個死了母親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撫養吧!”知道了這些,我們在讀到《儀禮·喪服》中“慈母如母”時,才不會感到過于突兀。所以,“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關,但和“慈祥”無關,“慈母”從來都是一段傷心往事。隨著一夫一妻制的推行,今天“慈母”已喪失了產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