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視,從各講壇節目中看到的大多是熱衷國學者坐而論道。這一“返古”潮也影響到了中小學教育——我就見到一所南方的學校,讓新生穿上清朝時的“學士服”,衣服上繡著“尊師孝親”的繁體字,搞開學典禮。學校的老師們也客串一把那時的“先生”,穿著長衫為新生擂鼓,主持入學儀式。作家王蒙對此現象點評道:看著挺別扭。
中華幾千年的豐厚文化,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歷史,足以讓埋頭故紙堆的人找到其價值所在,也足以讓從歷史中淘金的人謀生得不錯?,F在的國學熱,火了不少人,也富了一些人。這種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不斷重溫的勁頭,著實令人欽佩。
但總在“回頭”找熱點的文化,是不是現在社會發展所需的主流文化。答案很明確:不是。我認為要掀起的文化潮流、要召喚的主流文化應該是科學文化。現在的人們,都積極地推崇科學,爭做科學的弄潮兒。理由很簡單:在科學與人文之間,原本應該同等重要,但在我們這兒卻是明顯失衡的。
自“五四”運動以來,不少中華民族精英繼續堅持“德先生”、“賽先生”的精神,冀望由此振興中華。時至今日,科學與人文方面也確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創新能力強大的一些國家比,與發達國家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比,我們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我們期望早日摘得諾貝爾獎,希望多多出現中國發明、中國專利的研發成果,那么,我們就要把有限的人生、有限的教育時間多往科學方面投入。
作家王小波就曾羨慕地說,我覺得西方的智者有一股不管三七二十一,總要把自己往聰明里弄的勁頭兒。也正是這種勁頭,居里夫人不畏放射性物質對身體的危害,發現了鐳;諾貝爾被炸得頭破血流,堅持研究炸藥;還有人為研究電而被雷擊身亡。正是這種執著勁頭,促進了西方科學文化的發達。
如果去發達國家的學??纯?,就可以見到人家組織中小學生“玩科學”的教育組織得多棒!在德國,我見到了用磚頭做勞技教學材料,進行精密職業素質訓練的專用教室;在法國,我見到過一位小學校長,拿著全校實驗室的鑰匙,直接負責科學教學;在美國,我見得最多的是中學科學課程顯出的精彩,大學實驗室的諸多成就。
我曾經翻閱過明朝人寫的一本書《天工開物》,這本書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可在書的扉頁,著者宋應星卻寫著這樣一句話:“丐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古人如此無奈地聲明,所為何故呢?原因就是你弄“科技”這事兒,那時的朝廷不欣賞,那時的文人不屑走此路,人家靠“四書五經”就完全可以“學而優則仕”了。這些有力的論據,該足以說服大家對大興“科學熱”舉雙手贊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