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務外交時代:國力越強越能韜光養晦
中國古代外交叫夷務,所以,直到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清政府官修的對外關系檔案資料匯編,書名仍叫《籌辦夷務始末》。中國外交起源于現在中國大地上漢族政權與其他政權之間的交往,包括漢族不同政權之間的交往,如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交往。
夷務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夷夏觀,也稱中國中心觀或“天朝心態”,認為華夏以外的地區皆為夷狄。夷夏觀視中國為天下中心,周邊四夷和遠近鄰邦理應如百川入海般前來朝貢,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為中華文化所同化。這一觀念自秦漢以來便深入人心,成為國人的思維定式和心理積淀,其余緒直至現代仍有出現。如十年動亂期間響徹全球的“北京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難的人民”等宣傳口號,可見一斑。
夷務外交體制是千年相沿的所謂朝貢體制,這是蘊含著強烈的等級和尊卑意識的大一統理念在外交制度上的折射和反映,是一種以中國為中心、呈放射狀、用朝貢-回賜方式維系的國際關系。朝貢體制的政治意義是首要的,經濟意義是次要的。在朝貢中附帶進行一些貿易,稱為朝貢貿易,或者叫做貢舶貿易、勘合貿易。朱元璋一坐上龍椅,便急忙通過朝貢制度,將四夷外國納入“華夷一統”框架,重塑自己“撫馭萬國”、“光被四表”的宗主形象。他“分遣使者奉詔書往諭諸國”,以天朝上國之君的身份,要求諸國“尊事中國”,他的口氣比任何一位美國總統的口氣都大。例如,他公開宣稱:“朕既為天下主,華夷無間,姓氏雖異,撫宇如一”,“自古為天下主者,視天地所覆載,日月所照臨,若遠若近,生人之類,莫不欲其安土而樂遷。然必以中國治安而后四方外國來附。”更有甚者,他欽定《太清歌》,歌詞曰:“萬國來朝進貢,仰賀圣明主,一統華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東西。”
相對于后來的洋務外交時代和國務外交時代,夷務時代的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在世界舞臺上地位最高。著名外交史學家唐德剛說:“中國朝廷就是古代東方的聯合國”,“ 甚至20世紀才出現的‘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組織的構想,在我們的戰國時代亦已萌芽”。夷務外交早期的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外交思想精彩紛呈、碩果累累的時代,管子主張霸權秩序的外交思想,老子和平主義的外交思想,孔子主張中庸和諧的理想主義外交思想,孟子干涉主義的外交思想,孫子的伐交和諜交思想,張儀蘇秦主張合縱連橫的均勢外交思想等,至今仍有明顯的影響。“舉凡今日西方所發展的,各種涉及國際關系的概念和實踐,我國古籍中,無不行行具備。”秦漢以后,夷務外交以大一統外交的面貌出現,“我國傳統的外交學理和外交行政,在秦始皇以后便轉向一個新的方向。它所致力的,不再是以國際之間平等競爭為對象,而是一個金字塔式的宇宙國家的中央政府,對周遭無數小王國所發生的作用……因此一個強大而又有‘仲裁特權’的漢、唐、宋、元、明、清的朝廷,往往卻是維持他們之間和平共存的力量。”
夷務外交留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之一是國力越強盛,就越能韜光養晦,越能理性妥協,從而越能有所作為。例如,強大的漢唐時代,是和親外交最活躍的時代,昭君出塞、文成入藏,一代代天子把公主們一個個外嫁到“番邦”,卻沒有見到皇帝身邊有幾個洋貴妃。對中原王朝來說,和親外交基本上只有“出口”,沒有“進口”,時人并不怎么指責這種不對等的外交。更有甚者,唐太宗李世民在打敗突厥前甚至向突厥稱臣12年!當時也并沒有幾個清流和憤青高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然而,“自宋以來,君子好痛詆和局,而輕言戰爭,至今清議未改此態”。
洋務外交時代:弱國有外交
鴉片戰爭導致了洋務外交的產生。洋務運動的興起與洋務外交的開展是彼此依賴、相互促進的。洋務外交的出現,是中國外交從傳統走向現代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洋務外交和夷務外交一字之差,卻標志著中國古代傳統外交開始走向終結。洋務外交時代與夷務外交時代最大的區別是以前中國不給外國以平等待遇,現在是列強不給中國以平等待遇,洋人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中國歷史上的不平等條約許多是在這個時期被迫簽訂的,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務外交時代是中國外交史上最喪權辱國的時代之一。
洋務外交思想的核心是變局觀。對中國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于塞外的草原帝國,而是來自于海上的工業帝國,中英、中法、中日等矛盾相繼成為中國對外主要矛盾,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按李鴻章說法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于是,變局觀取代夷夏觀,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為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內需變法”成為救國之策,洋務運動由此產生,這是對待“千古變局”清醒和理性的回應。夷務外交只承認中國先進,洋務外交則不同,其核心是承認外國先進,將魏源提出的“師夷之長技”思想付諸實踐。“師夷之長技”必然要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必然要選派人員出國留學,必然要促進中外文化之間的互動。因此,洋務外交的出現,事實上導致了我國近代以來科技外交、經濟外交和文化外交的產生,大大突破了傳統外交的視野。洋務外交時代是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個短暫時代,這個時代的中國既蒙受了刻骨銘心的國恥,外交上也實現了重大轉型:一是成立負責外事的專門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后改組為外務部,中國外交進一步向現代外交接軌。二是中外首次互設使館,互派使節。三是以西禮逐步取代跪拜禮,洋務外交最基本的禮節是鞠躬,因此,洋務外交時代可稱為鞠躬外交時代。四是由歧視僑胞轉為保護僑胞。五是經濟外交成為外交中的重頭戲,為奠定中國現代工業基礎作出了貢獻。
洋務外交時期,朝貢外交和宗藩體系規模和影響在一步步縮小,但也有大動作。例如,中法戰爭期間,曾紀澤上書朝廷,建議將越南改為中國的行省。最典型的是,1882年,為防止朝鮮國王生父、攝政王大院君舍華就日,清軍出兵朝鮮拘捕了大院君,將其軟禁在保定三年之久。朝鮮國王雖兩次咨文,大院君本人三次上書,懇請放歸,都遭到清廷拒絕。中國皇帝欽定“永遠不準回國”和“嗣后不得再行瀆請”。這一事件是明清以來傳統宗藩關系中從未發生過的大事,中國借此突破宗主國從不干涉屬國內政、外交的傳統方針,積極采取了一系列干涉朝鮮國政的舉措,對中日兩國在朝的實力對比以及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洋務外交給我們留下了重要啟示。一是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是外交的重中之重。針對列強覬覦、染指我新疆、臺灣的侵略野心,清廷在新疆、臺灣分別建省,這是中國在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核心利益上及時有力的對外宣示。二是弱國有外交。例如,經7個多月艱難談判,中俄于1882年終于簽訂新約。曾紀澤從虎口里奪食,爭回了伊犁西南境的大片國土,使得邊疆重鎮伊犁有了重要屏障。西方著名外交史家馬士說:“像曾紀澤這樣的不流血的外交勝利,在她(指中國)的經驗中卻還是一個創舉。”又如,通過晚清外交努力,使美國帶頭、其他列強接著陸續退回了庚子賠款余額,用這筆錢辦起了大陸清華、協和醫學院、湘雅醫學院和臺灣清華等高校,臺灣清華至今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此外,胡適、趙元任、竺可楨等大批杰出人物也是用這筆錢得以留學成才。三是在國力不如人的情況下,要盡量避免與世界最強國發生正面對抗,尤其應避免與多個發達國家同時發生正面對抗。1900年6月21日,中國同時向英法等11國宣戰,顯然是晚清外交中最荒唐的事例,是中國外交史上史無前例的誤國之舉。四是利用矛盾,以夷制夷不是可有可無的外交策略。例如,清廷利用英美等西方國家不愿日本在朝勢力膨脹的心理,竟使扣押朝鮮攝政王這一干涉他國內政之舉贏得歐美支持。
國務外交時代:抗日外交與廢約外交
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亞洲出現了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中國外交進入國務外交時代。國務外交的目的就是從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出發,廢除不平等條約,使中國贏得平等地位和權利。為達此目的,按孫中山的話說,就是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按五四運動的口號,就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主權屢受侵犯,領土慘遭分割,一雪國恥成為數億國民的心聲。從甲午戰爭到抗戰勝利,抗日外交成為外交的重中之重,抗日外交和廢約外交成為國務外交舞臺上的兩出大戲。
國務外交思想的核心是主權觀。梁啟超曾評價李鴻章:“只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不知國家之為何物,不知國家與政府有若何關系,不知政府與人民有若何之權限,不知大臣當盡之責任”。梁的這一評價說得有點過,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外交人士確實是從夷務外交中走出來的,雖有變局觀作外交思想基礎,但皇家利益至上的朝廷觀念根深蒂固,全民利益至上的國家主權觀念淡薄。國務外交與洋務外交最大的區別是前者以維護國家利益為核心,后者則如同夷務外交,仍以維護一姓利益、朝廷利益為主軸。國務外交,即現代外交史上的國聯外交、“革命外交”、廢約外交、抗戰外交都是以維護國家主權為根本目的。當時的中國不具有不妥協不讓步立即爭回所有喪失的國家主權的能力和條件,因此,其外交戰略是在保留以后完全收回主權這一原則的前提下,以漸進的方式,逐步收回國家主權。實踐證明,這是當時中國外交惟一的可操作性的戰略選擇。
國務外交的依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一批現代職業外交人才。洋務外交大員多為所謂“封疆大吏”,其職本在內政,外務則是臨時膺命。他們中雖有郭嵩燾、曾紀澤、張蔭桓等“不可多得之才”,但多數沒有受過專門訓練,不懂外交,也不習外語,他們對晚清洋務外交的失敗負有一定的責任。民國創立,中國外交體制逐步實現了與世界現代外交體制接軌。職業外交家陸征祥擔任首任外交總長,是近代以來破天荒的大事。駐外使領館等機構專業化,外交人員一律由職業外交官充任。國內涉外事務管理實現一元化,改變了長期以來對外交涉的多極體系。這些外交家“身處弱者環境,卻敢于為使中國躋身強國之林而奮力拼搏,盡管取得的外交實效并不能令后人滿意,卻使他們名聲大振,不僅在國內受到廣泛尊敬和推崇,而且成為國際知名的外交家”。
國務外交有其標志性的成就:一是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任人宰割的中國恢復了世界大國的地位。二是收回臺灣。三是收回租界。四是廢除不平等條約:1914年,中國廢除與德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1941年,廢除與日、意之間的不平等條約 ;1943年,中國與英美簽訂新約,取消美英在華領事裁判權、內河航行權等。隨后,其他列強相繼宣布放棄在華特權。五是基本實現關稅自主。這些都是中國外交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順便說及,國務外交的基本禮節為握手禮,因此,國務外交時代也可稱為握手外交時代,鞠躬禮基本退出外交舞臺。
國務外交時代恰逢兩次世界大戰,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沒有站錯隊,都是戰勝國,這說明國務外交整體戰略是對的。中國參加歐戰,雖拒絕簽署《凡爾賽和約》,卻因單獨與德簽約,逐步走向自主外交。更重要的是,中德簽訂了第一個完全平等的新約《中德協約》,取消德在華一切特權。巴黎和會外交不能說中國完全失敗了,起碼中國第一次以戰勝國資格出席列強會議,沒有屈服列強擺布。特別是在和會拒簽對德和約,不僅促成中德單獨議約,使中國得到遠超過簽署《凡爾賽和約》的收獲,而且使日本不能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無法使占領膠州灣行動合法化,這為不久后召開的華盛頓會議逼日本交還山東埋下了伏筆。二戰時的1940年,德國節節勝利且對華友好,孫科、白崇禧等要員主張聯德,國民政府堅決拒絕德方《中德軍事秘約》之邀,使中國免除了與德結盟成為戰敗國的可能性。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得對:“中國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國家,它沒有像印度那樣徹底淪為殖民地,這是中國外交藝術的一大勝利。”
國務外交時代有空前成功,也不乏重大失敗。例如,與日本“二十一條”交涉的失敗。當然,最大的失敗是外蒙在二戰后期被蘇聯強行劃走,中國喪失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等于丟了42個臺灣、136個香港。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逐步進入全方位的當代外交時代。當代中國外交時代是千年中國外交史上影響最大、空間最大、成就最大的時代。香港和澳門的收回、入世談判和奧運外交、世博外交的成功,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等等,一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奇恥大辱,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臺上。春秋戰國時代的外交基本以現在的中國地域為舞臺,秦漢唐宋的外交基本以現在的亞洲地域為舞臺,當代中國外交則以整個世界為舞臺,哪里有人類活動,哪里就有中國的影響。當然,當代中國外交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挑戰,每個中國人都期待著當代中國外交能在世界舞臺上演好一幕幕新的威武雄壯、有聲有色、影響長遠的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