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外有革命黨施壓,內有袁世凱逼宮,隆裕太后和清帝頒詔退位。退位詔乃是立憲派領袖張謇所擬,其中說到:“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袁世凱審閱過詔書,又在末段增了一句:“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延續兩千多年的帝制戛然而止,中國進入共和時代。
誓詞
在清帝退位后第二天,袁世凱即通電南京臨時政府贊成共和。2月14日,孫中山正式辭掉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并舉薦袁世凱;2月15日,南京參議院全票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至此,清廷和南方的革命黨人都把政權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興致勃勃,2月16日下午,他把海軍上將蔡廷斡叫至官邸,讓蔡為他剪辮子。然而在僅僅兩天前,蔡廷斡還在抱怨袁世凱太“頑固”,他對《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里循說:“袁世凱討厭至極,他連辮子都不肯剪掉?!?/p>
等到袁世凱的辮子一掉,蔡廷斡就把這個“獨家消息”告訴了莫里循。袁世凱的副官唐在禮目睹了整個剪辮過程,他觀察到:“在剪的時候,袁自己不斷哈哈大笑,談話中顯出異乎尋常的高興?!边@種極其開心的表現,在袁世凱的一生中都非常少見。
3月10日,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儀式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務部公署舉辦,袁世凱宣誓效忠民國:“民國建設造端,百凡待治,世凱深愿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蕩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依國民之愿望,達國家于安全強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樂利。凡茲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國會,選定第一期大總統,世凱即行解職。謹掬誠悃,誓告同胞。”
蔡元培代表南京參議院接受袁世凱的誓詞并代孫中山致祝詞。袁世凱謙虛作答:“世凱衰朽,不能勝總統之任,猥承孫大總統推薦,五大族推戴,重以參議院公舉,固辭不獲,勉承斯乏。愿竭心力,為五大民族造幸福,使中華民國成強大之國家。”
早在革命黨人與清廷相持不下時,黃興就以南方民軍司令的名義致電袁世凱,把袁比擬為中國的華盛頓。如今帝制既倒,共和初建,時人對袁世凱更是倍加推許。1912 年5 月,有記者問孫中山:“先生讓總統之位與袁世凱,是由于個人之意乎?抑以為如此更換更有益于國家乎?”得到的答復是:“兩者皆是。因袁君鼓動共和久矣?!?/p>
約法
在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同時,袁世凱也不得不經受時人質疑的目光。時任美國駐華公使的芮恩施這樣描述袁世凱的剪辮:“蔡將軍用力一剪,就把袁世凱變成了一個現代人。但是袁世凱的內心并沒有從此發生很大變化?!?/p>
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儀式上,當時以記者身份在場的梁漱溟即覺得袁世凱對如此莊重的典禮根本不重視,“既不蓄須,亦不修面,著軍人舊服裝,殊欠整潔,顯然蔑視此一重大典禮”。莫里循對此也有著類似的記錄:“袁世凱入場,像鴨子一樣搖搖晃晃地走向主席臺,他體態臃腫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帥服,但領口松開,肥胖的脖子耷拉在領口上,帽子偏大,神態緊張,表情很不自然。”
袁世凱則很快感受到臨時大總統之棘手難當。1912年3月11日,也就是袁世凱就職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孫中山在南京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采用法國式責任內閣制。袁世凱遂依法于3月13日任命唐紹儀為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并負責組閣,外交、內政、陸海軍、財政和交通等實權部門均由陸征祥、趙秉鈞、段祺瑞等袁派人物一手控制。
這本來堪稱袁世凱的私家內閣,但從唐內閣成立的那一天起,在用人、財政、遵守《臨時約法》規定的總理附署權等問題上,袁、唐二人就不斷發生沖突。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大總統雖為國家元首,但由于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代元首對國會負責,大總統就成了空有其名而無權的虛職。于是袁為抓權,唐為履職,二人爭個不休。袁派的總長們在請示時則都是直接找總統,而目無總理。錢借到了,指派用場,總統照例不顧總理。唐紹儀的內閣總理干不下去,只好辭職。
但是,袁世凱的苦衷比唐紹儀一點都不少,在就任臨時大總統一年后,他在一份文件中“謹述甘苦”:“為國民一言:夫用人實行政之本,而國務院為大政所從出。本大總統為國擇能,尤深兢業,遵據《約法》,必須求同意于議會……而國會紛爭,議案叢脞,累日不能決一條,經月不能頒一律。律文既缺,何所遵依?而國家作用,一旦不能滯停,政府措施,觸處動成違法。以云責任,更安取裁?”
什么事兒都辦不成,讓袁世凱對《臨時約法》的意見越來越大,他開始向往“無論政體如何解決, 總期權操自我”。南方的激進革命黨人一直在檢舉袁世凱有“帝制自為”的野心,唐內閣倒臺后,眼見著袁世凱開始超出《臨時約法》規定的范圍攬權,這種質疑的聲音更為明顯。
搖擺
外界對于袁世凱的質疑并非完全是捕風捉影,做了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對于共和制的興廢,的確正處于搖擺之中。
1912年秋的一天,顧維鈞在向袁世凱報告了他和英國公使關于西藏問題的會談情況后起立告辭,但袁世凱讓他稍待,要和他談話。
袁世凱提的第一個問題是中國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共和國,像中國這樣的情況,實現共和意味著什么。顧維鈞就說,共和這個詞的意思是公眾的國家或民有的國家。但袁世凱認為中國的老百姓怎能明白這些道理,當中國女仆打掃屋子時,把臟物和臟土掃成堆倒在大街上,她所關心的是保持屋子的清潔,大街上臟不臟她不管。顧維鈞就說那是自然的,那是由于她們無知。但是,即便人民缺乏教育,他們也一定愛好自由,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獲得自由,那就應由政府制訂法律、制度來推動民主制度的發展。袁世凱就問,那會需要多長時間,不會要幾個世紀嗎?顧解釋說時間是需要的,不過應該用不了那么久。
“我們的談話就這樣結束了”,顧維鈞在回憶錄里說,“我提這段談話的意思是想說明袁世凱不懂得共和國是個什么樣子,也不知道共和國為什么一定比其它形式的政體優越。他的統治越來越趨向恢復帝制,保持舊的制度,使自己高高在上。他不只是不了解共和國需要什么或民主如何起作用,看來他根本沒有實現共和或民主的愿望。”
對共和制不了解的又何止是袁世凱呢?孫中山對此也只能感嘆說:“今中國國民四萬萬,其能明了了解共和之意義,有共和之思想者,尚不得謂多?!比珖舷挛ㄓ幸黄г怪暎藗儼l牢騷說共和政體讓社會崩潰,“民國不如大清”,就連報章上也開始鼓吹說“共和政體不合國情”。
獨裁
如果說之前袁世凱對共和政體還是尚存疑問,那么,在“二次革命”過后,他就愈發覺得共和制不適于中國了。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身亡。3月23日,孫中山從日本趕回上海,開始興兵討袁,民國打響了第一次內戰。雙方交鋒不足三月,“二次革命”即煙消云散,孫中山逃亡日本。 袁世凱則在1913年10月10日就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不過,袁世凱正在把他的共和誓詞甩到一邊。時未期月,袁又發布解散國民黨令,之后又解散國會。袁世凱向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解釋他為何這么做:“這個國會并不好,因為它大部分是由缺乏經驗的理論家和年輕的政客們組織起來的。他們要干涉政府,也要使一切事情都通過立法手續。他們真正的任務是要通過一部永久性的民國憲法,但是他們在這方面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袁世凱一步步走上了從終身大總統到皇帝的獨裁道路。 1914年5月1日,袁世凱正式廢除了《臨時約法》,公布《中華民國約法》,該約法規定大總統任期改為10年,不限制連選、連任,并可推薦“接班人”,使袁世凱成為終身總統,還可以傳子。
但又何止袁世凱開始心儀獨裁呢?二次革命后遠遁日本的孫中山痛定思痛,總結失敗原因,認為自從同盟會被改組為國民黨之后,蛇龍混雜,紀律全無,不堪當革命大任,必須毀黨造黨,于是他開始組織“中華革命黨”,每一黨員入黨時,皆須各立誓約,聲明犧牲自己,服從孫先生為惟一領袖。
至此,袁世凱的兩次就職誓詞都已煙消云散。接下來的事情世人皆知:袁世凱來了一場失足的皇帝夢。他為此起了一個“洪憲”的年號,意為“偉大的憲政時代”,但是迎接他的是眾叛親離,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孤獨和懊悔中去世,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在昏厥復蘇之后,向榻畔侍疾的徐世昌說:“他害了我?!薄八笔钦l?世人只能猜測。
無人能收拾袁世凱留下的爛攤子,中國進入軍閥混戰時代。1913年,當芮恩施初到中國的時候,他對共和在這個國度的扎根還保有信心,“中國有著可供民主種子生長的肥沃土地,但是五千年所形成的文明不是一下子就能摧毀的。中國畢竟是一個古老的君主國家,而共和政體卻是相當突然地加到它身上去的。所以它現在仍然處于調整的時期?!?/p>
但是當他觀察到中國歷年來因這些“調整”而經受的痛苦和迷茫之后,在1919年離開中國前,他已經換了一種心境,在《使華手記》里憂心忡忡地寫道:“倘使中國現在在信心上感到失望,那么,它在精神發展和政治發展上的這種幻滅的后果將是災難性的,而我們在太平洋彼岸將看不到一個和平的工業化的并同情我們理想的國家,面對的卻是一個受著殘酷控制的實利主義的龐大軍事組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