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是數百年商業和手工業競爭中留下的精品,它們各自經歷了艱苦奮斗的發家史而最終統領一行。老字號不僅是一種商貿景觀,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并且具有恒久的歷史。這些聞名遐邇的老店,就像寒風中的松柏,更像扯不斷的琴弦,透過歷史的塵埃,拋出熟透了的歡笑,收獲幾輩子的辛酸。
可能許多人認為,老字號似乎是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大柵欄形成的。其實非也,因為早在北宋的都城汴梁,成熟的字號就已出現,中國的諸多古都才是老字號最好的生長土壤。然而,宋之前為什么沒有流傳至今的老字號?字號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老字號,一定受到過大環境和相關事物的恩澤。
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一直是重農抑商的,統治者在商業上主要實行禁榷制度、土貢制度和官工制度。禁榷制度是指封建統治階級對某些重要的商品實行專賣,私商不得經營,從漢武帝時期實行的鹽鐵官營便是,明清時期又有進一步的發展。所謂土貢制度,就是統治階層所需的大量商品不經過市場,而是直接納貢,這就使得市場縮水不小。而官工制度,就是官府自行設立手工作坊、工場,因此絲綢、瓷器、軍工器械等主要產品都為官府壟斷,嚴重割裂了工商之間的商業鏈條。雖然這些制度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城市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在封建社會后期卻嚴重阻礙了商業的繁榮,民間商號更是沒有存活的空間。
萌芽于西周時期的坊市制度,“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這種將居民區的“坊”和商業區的“市”嚴格隔離的封閉式市制,一直延續到唐代。詩人白居易生動地描述了坊市制下長安城整齊劃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唐前期,坊市分離的封閉格局在方便城市管理、有利于社會秩序穩定的同時,并沒有對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過多影響。雖然將市場交易局限在市中,交易地點也有嚴格的限制,然而實際上,在長安的坊中仍有一些私下的商業活動存在。例如長安宣陽坊有彩纈鋪,升平坊里門有“胡人鬻餅之舍”。還有一些走街串巷、在坊內流動的小商販,如“鄒駱駝,長安人,先貧,嘗以小車推蒸餅賣之”。盡管如此,成熟的字號在唐代仍沒有沃土。
到了宋代,整齊劃一的坊市制度終于被打破。從北宋開始,城內城外都可開設商店,而且相同行業的店鋪往往集中在一起,小商小販也十分普遍。此外,因循千年的宵禁制度也被徹底取消,于是,有了夜市,有了酒樓,有了《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一派繁華。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都城汴梁城“東華門外,市井最盛,蓋禁中買賣在此。凡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著,無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數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隨索目下便有之。其歲時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類新出,每對可直三五十千,諸合分爭以貴價取之”——真是一派繁榮景象。另外,每天都有成千上萬頭豬被趕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魚達數千擔。夜市往往持續到三更方散,市場交易動輒千萬。還有說書游藝場所——“瓦肆”,大者可容納數千人,許多膾炙人口的評書和歷史故事就是在這里經說書藝人的精彩演繹傳遍千家萬戶的。
隨著商業活動的繁榮,城市也大為擴展,北宋時汴梁城的人口已經在百萬規模。人們自由地穿行于城市的各個角落,臨街開店蔚然成風,大街小巷中各種字號、店鋪鱗次櫛比,如青魚市、肉行、姜行、果子行等,相當于如今的批發市場,儼然一派現代城市風貌。清人徐松在《宋會要輯稿》中對宋代街市如此描繪:“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八月三日詔曰: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樓閣臨街市之處,毋得為四鋪作鬧斗八……”(“四鋪”和“斗八”都是一種建筑裝飾)如此繁華的街市,自然就孕育出翹楚之賈。《東京夢華錄》中就提及了當時京城的一些著名商號,如唐家金銀鋪、溫州漆器什物鋪、百鐘圓藥鋪、梁家珠子鋪等。但可惜的是中國商業史研究不發達,這一時期的老字號大多沒有留下什么詳細記載,只有一些名號散記于各類典籍。
城市貿易如此,國際貿易亦如此。宋元明清時期的陶瓷、絲綢、香料等都是大宗出口商品,經過“海上絲綢之路”送往他國。泉州在南宋時已經是世界第一大港,當時已經與58個國家有海洋貿易;至明鄭和下西洋時期,中國已經與100多個國家建立了貿易聯系。當時,明朝的沈萬三、鄭氏家族、海盜集團林鳳等,都是海洋貿易中的航運老字號,“私下諸番”者屢禁不絕,就是因為海洋貿易利潤豐厚。
明清時期活躍的國際貿易,導致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而長期占據封建統治者腦袋的“重農抑商”調調,在資本主義小露尖角后逐漸失聲。已獲得鹽業特許經營的鹽商已經聚集了相當豐厚的資本,他們轉而投資于房地產、城防建設等,實際上已經是大資本運作。
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城鎮經濟發展到巔峰,據明萬歷十六年對商鋪的統計,僅順天府宛平、大興兩縣就有“上中二則”鋪戶近1萬戶,行業達132行。其間老字號不勝枚舉,僅以反映明后期南京城的寫實畫卷《南都繁會圖卷》中能數出的招牌就有109個,如“涌和布莊”、“立記川廣雜貨”、“西北兩口皮貨發售”、“東西兩洋貨物俱全”、“大生號生熟漆”、“應時細點名糕”、“楊君達家海味果品”、“萬源號通商銀鋪”、“張樓”等,字號林立,“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清初,商業資本化進一步發展,晉商開啟了中國的古代銀行業,“日升昌”等一大批票號壟斷了中國銀行業。同樣,各大中型城鎮內更是商鋪林立,幾乎每個城鎮都有自己的老字號,其中不少已經發展成為如今享譽全國的經典老字號,如全聚德、瑞蚨祥等。
中國歷史上究竟產生了多少老字號,恐怕無人能統計。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以強大的生命力延續至今的仍有數萬之眾,它們一路跌跌撞撞,歷經坎坷,見證了時代變遷,經受了洋品牌的沖擊,經歷了經濟環境大變異等種種動蕩,每一次動蕩都是優勝劣汰的考驗,然而,它們越挫越勇,“重整河山待后生”。可以說,每一個老字號都是一部傳奇,它生命中的起伏跌宕,是其于浩浩商海中超絕智慧與坎坷征途的融合,時而令人拍案叫絕,時而讓人黯然神傷。掩卷之余,多少字號已是灰飛煙滅,又有多少字號仍在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