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北京的一個“桑拿天”,在位于雙井橋西的“關愛之家”,一件淺監色的大號隔離衣,迎來了特別的臨時主人。
這是一位名叫麥修(MattewA,Dalio)的美國青年。個子高大,深藍色的眼眸中不時流露出溫和的笑意。
11年前,麥修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成立了中國關愛基金會(China CareFoundation),為中國孤殘兒童籌集善款。同時,年僅16歲的他,也成為了這家基金會的董事會主席。
在北京的“關愛之家”,80多名孤殘兒童,來自于中國各地的福利院。他們或等待著一場改變命運的手術,或正接受術后觀察。
麥修每年都會來中國幾次。北京的“關愛之家”,是他忙碌行程中不會漏掉的一站。
在這個夏日,一個男孩頑皮地從看護人員的懷抱中掙脫出來,跌跌撞撞地向麥修走來。不等麥修俯身,孩子伸出雙手一把抱住他的褲腿。
麥修趕忙抱起孩子。他身上的隔離衣,這才真正發揮了作用。
并非所有造訪“關愛之家”的人,都記得應該穿上這里準備好的隔離衣——這是為了防止外來者接觸孩子時,將可能攜帶的病菌傳給他們。
但麥修卻從沒忘記過。這或許是經驗使然。從2000年至今,中國關愛基金會已經救助了千余名中國孤殘兒童。
這也是麥修“完全沒想到”的。他說,一路走來,就像那句中國老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初衷是回報中國人
上世紀90年代,因為父親工作的關系,麥修到過幾次中國,對中國的印象多與食物有關。餃子、煮雞蛋是他當時叫得出名字的食物。
但因為在中國沒有同齡玩伴,麥修一度感到孤獨與不快樂。直到他在北京過了一個別樣的圣誕節。
11歲時,麥修成為了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的“留學生”。父親拜托中國朋友顧澤清(后成為中國關愛基金會的董事之一)照顧他。
在這所中國小學里,同學起初圍觀麥修的眼神,“像看動物園里的動物一樣”。這種情形令他苦惱不已,但他卻也只是安靜地坐著。思鄉的情緒彌漫在這個小小少年的心頭。
不久,圣誕節將至。如果是在家鄉,空氣中早已充滿了節日的歡樂,麥修會與哥哥弟弟一起玩耍。但在1996年的北京,他尋遍了大街小巷,才找到一棵矮小的、掛著彩燈的圣誕樹。
可是,令麥修驚訝的是,就在圣誕節這天,同學和老師竟都出現在他的派對上。“每個人端著自己家做的菜,還帶著禮物。”這令他感到溫暖,“原來這么多人都關心我。”
當圣誕彩燈開始閃爍,音樂聲響起,大家不約而同地踩著節奏跳起舞來,這個場景至今鮮活地浮現在麥修的腦海里。
麥修逐漸融入到了北京的生活。從聽不懂課到說著“京片子”,從剛到中國時想家到要回美國時依依不舍北京。也就在這時,他希望,將來自己能回報中國人。
一個偶然的機會,麥修知道中國有很多孤殘兒童。“我要幫助他們。”他冒出了這樣的想法。麥修選擇的幫助方法是,在美國創建一家慈善基金會,為中國孤殘兒童募集善款。這些善款被用于支付孩子們的寄養費用、手術費用等。
2000年,麥修的中國關愛基金會正式成立了。
并非英雄,但不普通
盡管在美國成立一個非營利性基金會并不難,但麥修的故事仍然是獨一無二的。一家美國地方媒體很快找上門來。隨后,關注麥修的媒體越來越多。知名的《人物》雜志以及奧普拉的脫口秀節目,關注過這位美國少年的事跡。
“我們中間的英雄”,這是媒體賦予麥修的稱號之一。
對此,他輕輕地搖了搖頭:“我不認為自己是英雄。我做的事情不普通,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做,并且堅持下來。但是,這件事情也不至于那么驚天動地。因為事實上,大家都可以做到。”
媒體的報道,使麥修籌集善款變得容易多了。成千上萬的郵件,短短時間就塞滿了他的電子信箱。一家著名的投資公司也伸出援手。
麥修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一位成功的資金管理人,而母親則出身于紐約名門望族。也正因此,中國關愛基金會的行政開支全部由董事會支付,而不是從捐款中扣除。麥修說:“父母都很支持我成立基金會。”
麥修認為,中國的發展軌跡與他的家族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開始是貧窮,但后來就慢慢地富起來了。”因此,他覺得,慢慢富起來的中國人,應該更多地投入到慈善事業中。
與當年初來乍到時的心情不同,麥修在中國找到了一種親切感。這種親切感是在美國難以尋覓的。一次,在北京某工廠后院,工人們喝酒至高潮,紛紛脫去上衣。他也被熱烈的氣氛打動,干脆入鄉隨俗,光著膀子和工人們一起大喊: “干杯!”
給予比獲得更加快樂
在中國關愛基金會前工作人員王曉更的眼中,年輕的麥修“還是個孩子”。2002年,她就是被這個孩子的故事打動,由此成為中國關愛基金會的第一名員工。
“我為你工作。”王曉更曾對麥修這樣說。誰知麥修并不領情:“You don’t work for me,you work with me(你不是為我工作,而是和我一起工作)。”這樣的理念,令王曉更感動。
王曉更在美國工作過幾年,在她眼中,并不是所有的美國“富二代”都像麥修一樣。她感慨,麥修的這種特別,讓她肅然起敬。“那是個偉大的孩子。”
2003年春天,在王曉更的安排下,麥修登上了中國一所中學的演講臺。面對400多名學生,他不羞不怯,將中國關愛基金會的故事娓娓道來。
“你們平時有多少人做志愿者?”麥修在臺上發問。
一片寂靜的臺下,只有兩只手臂舉了起來。
演講結束后,學生們將麥修團團圍住,大有要追隨他之勢。而這也讓麥修意識到,中國的慈善事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很多改變可能發生。
改變也出現在麥修身上。“多年前的麥修專注、可愛、富有同情心,今天的麥修已經變得特別有魅力、思想超前,具備了領袖才能。”王曉更在博客中這樣寫道。
顧澤清也覺得當年的美國小男孩早已褪去青澀,“變成熟”了。在麥修如今的話語中,并不談論基金會成立之初的艱辛,對中國慈善事業的現狀也極少有微詞。她表示理解:“談這些,對我們在美國的募捐有什么影響呢?”
樂觀前行。這似乎是麥修當下的態度。他一直強調,給予比獲得更加快樂。“就像過圣誕節一樣,送禮物永遠比收禮物要高興。”
谷春林摘自《現代青年·細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