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
1938年,西南聯大組建之初,梁思成應邀為學校設計校園。方案設計好后,因經濟困難,幾經修改。最后他忍無可忍,沖入校長梅貽琦的辦公室,把設計圖砸在他的辦公桌上,痛心地喊道:“改!改!改!你還要我怎么改?”梅貽琦望著眼前這位激動的學者,呆呆地愣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面對此景,梁思成喃喃自語道:“我……已經修改到第五稿了,從高樓到矮樓,從矮樓到平房,現在又要我去蓋茅草房……”
聽了梁思成的話,梅貽琦嘆了口氣,聲音顫抖地對梁思成說:“……大家都在共赴國難,以你的大度,請再最后諒解我們一次。等抗戰勝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請你來建一個世界一流的清華園,算是我還給你的謝意,行嗎?”梅貽琦的聲音不大,卻有些顫,梁思成聽著,心又一次軟了。
那天,梁思成哭了,哭得像一個受傷的孩子……
國難當頭,一代建筑大師只能設計簡陋的茅草房,那眼淚里有委屈,有痛苦,是壯志難酬,更是亡國之痛的悲涼之淚!
光陰荏苒,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梁思成又一次站到了歷史的最前面。他力爭四朝古都留存的牌樓街不能因政治因素毀于一旦,結果與作解釋工作的吳晗發生了激烈爭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
1957年,伴隨著“反右”運動的勁風,北京古城墻也被熱火朝天地拆除著。一天,梁思成進城去看炮聲轟轟的城門,發現地安門沒有了,廣安門也消失了,聽說正在拆廣渠門,他急忙趕去,卻發現只剩下一個城臺和一個門洞。這時,毀城大軍正向另兩個有甕城的城門——崇文門和西直門進軍。梁思成淚流滿面痛心疾首地說:“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樓,就像割掉我的一塊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墻,就像剝掉我的一層皮!”
一代大師為能保住城墻,而多次老淚縱橫,那淚水里有痛惜,有憤悲,是為文化的隕落,文明的消失悲傷!
梁思成的兩次痛哭,境遇不同;但相同的卻是對祖國的赤子之情!歲月已矣,風范永存,大師的眼淚是留給后人最好的一面鏡子!
王容摘自《文史月刊》
【亮點旨趣】
描述“梁思成的兩次痛哭”的情態有何不同?其后的議論文字是依據表“情態”的哪個(或哪些)關鍵詞語而發的?探尋時,務必注意“議論同記敘絲絲入扣”。
導致“梁思成兩次痛哭”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只肯定梁思成這一方面,那還未到位;還要從梁思成的“境遇”找原因。對梁思成第一次“痛哭” 境遇,您會發現“國難當頭”;對梁思成第二次“痛哭”境遇,您會發現了嗎?
議論梁思成第二次“痛哭”的文字“文化的隕落,文明的消失”,同議論梁思成第一次“痛哭”的哪些文字相呼應?
【創意仿寫】
以“英雄淚”為題,記敘英雄為能報效祖國而熱淚盈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