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與9。北京奧運會于2008年8月8日晚08時開幕,倫敦則選擇了2012年7月27日晚09時,注意,是北京時間28日,周五,凌晨4時。一個折磨中國人的時間,堅持看,一定會影響次日的工作,不看,又會遺憾終身。CCTV不妨效仿美國佬四年前的做法,鑒于12個小時的晨昏顛倒,NBC放棄直播,而是留到晚間黃金時間播出錄像,結果收視率超過超級碗。不過,偉大的CCTV一定不會跟美國人的風,將堅持熬死你式直播。
3D。時髦玩意,英國人趕在浪頭前面。2010年1月天空電視臺史上首次直播英超,而奧運會是3D搶占市場的良機,至少會在12個奧運大項上制作標準的3D信號。央視3D電視試驗頻道已于2012年春節正式開播,不過現有機頂盒并不支持收看。若想嘗鮮,麻利換3D電視機,高清機頂盒。詳情請咨詢運營商。
導演。已經是慣例了,牛逼且主流的電影導演將被征用。在中國是張藝謀,那個抱著“紅高粱”去,抱著“金熊”歸的攝影愛好者。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就是一部張氏大片,可惜沒資格參加奧斯卡。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頒給了執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英國人博伊爾(1),隨即他成為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不二人選。為什么選擇電影導演?電視轉播的需要唄。電影導演善于調動千軍萬馬,制造大場面,能將一座體育場渲染到極致,但這還在其次,重要的是他們對于影像的塑造能力。
主題。張藝謀在北京表達了一個文明古國融入現代文明的欲望,而博伊爾的開幕式是一場“人民的盛會”,并將之命名為《群島奇跡》。奧運和殘奧會開閉幕式合計四場大秀,總計將調動15000名演員,包括NHS的白衣護士。這些護士被視為“最英國”。
莎劇。一定要有壓箱底的文化標志拿出來鋪陳。中國當然是京劇。其實京劇也不過一兩百年的歷史,真正的中國戲曲活化石是昆曲,七八百年了。但昆曲依依呀呀的沒有力度,不合適在那么鏗鏘的場合展現。張藝謀存了點小心眼,推出了自己的家鄉戲秦腔。但最后時刻還是被京劇給替了。英國當然是莎士比亞的莎劇了,博伊爾在觸電之前,曾拍過多部莎翁名作,此番選中的是《暴風雨》,中國人并不陌生。想惡補的話,最好看朱生豪的譯本。
披頭士。中國除了主流玩票歌手劉歡外,其他人無論誰上都會有爭議,所以張藝謀選擇了最穩妥的人。英國歌手也選好了,“披頭士”樂隊的唱將保羅·麥卡特尼(2)會在開幕式上懷舊高歌。但具體唱什么,是機密。
四面鐘。中華大腳印飛踏中軸線,英國四面鐘響徹東倫敦。焰火和鐘聲,都是文化中的文化。焰火是炫耀四大發明(火藥),鐘聲將是對工業革命、工業文明的最高致敬。
錢串子。倫敦開幕式的預算是8100萬英鎊,不及北京(2.5億英鎊)的1/3。開幕式,開的就是錢,所以英國人早早就認慫了,誰也別指望倫敦超過北京。問題是,誰又能超過北京呢。中國人這面子,千年不掃。
火炬手。選火炬手也是個技術活。北京選擇李寧,一箭雙雕,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李寧是中國奧運的一個重要符號,但同時又是李寧公司的大老板,他那飛天一點,喚起了奧運記憶,同時火了李寧牌,讓競品血吐了一地。變相力挺了民族品牌一把。誰在倫敦碗點火炬?好像沒有懸念了。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奧林匹克運動員、帶病連續四次參賽贏得四塊金牌的田徑選手拉德格雷夫(3),非他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