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南北大動脈的京廣線從北向南依次串起北京、河北、河南、湖北和廣東五個省市,這也是一條奧運地理的重要標志線。兩端,北京和廣東,是體育重鎮,奧運金牌數列全國前五,是第一集團;中間的河北、河南和湖北,則同屬第二集團,排位十名左右。2008年奧運會后,這條線突然變得狂亂起來,原因是既有金牌格局被打破。金牌格局的變化,直接導致體育官員命運的跌宕起伏。
河南的塌陷堪稱全國之最。雅典奧運會上,河南選手陳中、賈占波和孫甜甜共贏得2.5枚金牌,在全國總排名中列第7位,創下歷史紀錄。但四年后,河南在北京奧運會上寸金未得,僅有1銀2銅入賬,全國總排名21位。如此巨大的落差導致局長韓時英被輿論討伐,河南人悲憤地發問:“擁有超過一億人口的大省,為什么一枚金牌也拿不到?”持續的問責浪潮中,2011年6月,河南省政府發文免去韓時英的局長職務,原副局長彭德勝出任局長。更有消息說,韓時英被免職前,即因腐敗問題被“雙規”,而由此還牽出了國家體育總局跆拳道拳擊中心副主任趙磊。無論如何,隨著韓時英的下課,河南省體育終于平了民憤。
地理上南北夾擊著河南的冀鄂兩省的同時隆起,更凸顯了河南的衰敗。北京奧運會上,湖北和河北兩省選手大爆發。河南北望,是河北。河北選手郭晶晶、龐偉和曹磊摘得3.5枚金牌,全國總排名第7位。而四年前的雅典,河北的金牌數是1.5,居11位。對于體育局局長來說,排位攀升4位,這就是最過硬的政績。2011年12月,河北省委決定,免去聶瑞平省體育局黨組書記職務,不再擔任省體育局局長。聶2006年4月入主河北省體育局,其新職務是廊坊市委副書記、市長。雖然還是廳局級,但諳熟中國官場組織學的分析者認為,從“條”到“塊”,屬重用。
從河南向南看,是湖北。湖北雅典奧運會的金牌數是1,列全國第14位,但四年之后,由楊威、程菲、李珊珊、廖輝和王鑫共奪得4枚金牌,排位全國第四,比河北還猛。以此為背景,2006年3月開始擔任體育局局長的李建明,于2010年6月被任命為荊州市委副書記,隨后又當選市長。李建明跟河北的聶瑞平一樣,均屬重用,意味著個人仕途更大的發展空間。
與豫冀鄂的大落大起相比,兩頭的北京和廣東,則表現出了穩的特征。但,在爭奪激烈的第一集團,能穩住,也是莫大的政績。奧運會后被調職重用的,還有北京的孫康林。孫2007年4月出任北京市體育局局長,08奧運會上,雖然北京全國排名從第1滑至第5,但評價孫康林政績的指標顯然已不是金牌那么簡單,畢竟是奧運會東道主的東道主,工作千頭萬緒。2010年2月,孫康林被任命為為北京市人民政府秘書長。以官場共識,新職務顯然比體育局局長重要得多。而金牌穩位子才能穩,廣東省體育局局長楊遒軍對此也深有體會。
就全國范圍看,如果說河南遭遇的是滑鐵盧,體育重鎮上海則屬差強人意。劉翔和姚明是上海體育的兩大支點,但姚明不可能在奧運會上拿牌,而劉翔在鳥巢的傷退則使上海的金牌預期徹底落空。最終上海憑借吳敏霞和火亮,合計1枚金牌。顯然無論從數量還是分量,上海都不及四年前的雅典。2010年6月,上海官場進行了一次耐人尋味的“對口換位”,原體育局局長于晨調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而李毓毅則由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調任體育局局長。李毓毅長于晨三歲,官場人事變動的實際意義,有時從官員的年齡上也可窺探一二。
還是回到京廣線。我們完全應該洞悉金牌的秘密,它是體育官員能力的試金石,是仕途分水嶺,甚至,是生死線。后奧運時期的權力更迭,不劇烈,但因果昭然。一切,都生動體現在政府的一紙任免通知里。2008年后的體育京廣線,是中國體育官場最強有力的標記。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