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多次加強對樓市的調控后,中國的房產價格上升勢頭終于得到了臨時剎車。二月份數據顯示絕大部分城市的房產價格與一月相比或持平或降低。然而,廣東佛山,安徽蕪湖,及上海市政府的一些緩解樓市的舉動表明,對樓市的調控是一場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的較量。目前來看,中央調控是占上風。但是,除非中國再回到以前的經濟體制,由工作單位(實際上是國家)負責房屋分配,在這場較量中,中央最終要讓步。原因很簡單,社會上對房屋的剛性需求,地方政府財政中對土地出售的高度依賴不是中央通過政策調控就可以根本解決的難題。
現實是,只要中央放松,哪怕是一點點放松現有樓市調控政策,那么樓市價格就會如脫韁的野馬。那些憋了已久的需求會馬上會將樓市價格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雖然說,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住有所居”,不同于以前的“居者有其屋”,然而,在市場經濟現狀下,市民的觀點,地方政府的意圖可能很不一樣?!白∮兴印笨梢允轻槍e人而言,“居者有其屋”則是自己的目標。在市場經濟中,用計劃來調控只能是臨時的;用計劃來改變市民的個人經濟規劃是不可為的。
要達到對樓市的調控,必須運用市場手段。而這個手段就是房產稅,而不是限購、限價。國內對房產稅的討論已久,但走入了一個誤區。目前的討論涉及到房產信息全國聯網,涉及到收入,涉及到豪宅的定義,等等。一個簡單的問題變得非常復雜。一個市場問題非要強塞入計劃和調控因素是不可能有長遠效果的。比如,不要說中國人多復雜,就連美國這樣—個基礎設施技術發達、規章完善的國家也沒有房產信息全國聯網體系。在中國現階段討論全國聯網不但不可行,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
筆者呼吁過運用有效的市場經濟下‘的政策,而不是計劃經濟下的宏觀調控。事實上,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由中央定下房產稅最低基點稅率,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中央最低基點上再加上一定比率,并對所有住房進行征收房產稅,不論豪宅還是普通房,不論是第一房產還是多套房產。與此同時,將地方財政收入與房產稅掛鉤并規定一定比例的房產稅用于政府補貼保障房的建設以用于出租。在建筑商的新樓盤中,必須規定一定比例的廉價房、保障房、出租房。不要將這些住戶推到城市邊緣地區,人為造成社會分化。
而由此,對于個人來說,市民可以因經濟狀況來決定購房還是租房。對低收入市民來說,仍可以滿足“居者有其屋”。對有能力購房者,不論是豪宅還是陋室(相對于無房者,這些陋室也是豪宅),他們通過交納房產稅在進行社會資源再分配。
對地方政府來說,房產稅與地方財政和經濟發展聯系起來,房產稅高,地方財政也許會高,但可能會阻礙經濟發展因為大家不愿在當地置房或工作;反之,房產稅低,地方財政也許會低,但可能會加速當地經濟發展因為大家愿在當地置房。而最后結果將是一個均衡點。相對于出售土地,房產稅是持續性收入。這對于穩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有計劃預算未來財政項目支出是有益的。
對中央來說,好處更是不言而喻。將經濟現象回歸于市場,而不是疲于計劃調控,這對市民、投資者根據市場而不是臆斷政府的意圖來決定資產的分布,對于社會的理性思維,經濟的穩定長遠走向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