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估2012石油危機的風險。
隨著歐元危機的緩解,高油價成了世界經濟的新憂慮之源。“石油就是新的希臘”這一代表性的題目出現在了匯豐的分析員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恐慌是可以理解的,伊朗局勢很緊張,原油市場命懸一線。
3月1日,伊朗媒體報道了爆炸摧毀了沙特阿拉伯一條重要的輸油管道后,布倫特原油價格竄升到了128美元,每桶漲了5美元多,之后沙特否認了該說法,油價又跌到了125美元,不過這仍比年初貴16%。
評估油老大的風險敞口意味著回答四個問題:什么推高了油價?它能漲多高?目前可能的經濟影響有什么?還有未來不確定的增長會造成什么危害?
高油價的源頭至關重要。比如,像供應異動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危害就比需求走強型油價攀升大。對于目前的上漲,一個常被用到的解釋就是央行的慷慨救助推升了油價。在近幾個月里,全球各大央行不是在注入流動性,增加量化寬松(印錢買國債),就是在保證延長保持低利率的期限。就像爭論的那樣,廉價資金(不只是低息貸款,還有貨幣的貶值等)的涌入早把投資者推到了硬資產那邊,特別是石油那里。不過因為市場是有預測性的,所以是量化寬松的宣布提升了油價,而不是實施。確實,上個月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宣布沒有下一輪量化寬松,是讓市場很失望的。另外,如果價格上漲是由投機者造成的,你將會看到原油庫存的增加——這完全與事實背道而馳。
各大央行可能會通過提升全球增長預期來直接影響油價,而預期增長也會反過來支撐原油需求的預期。有詳細的證據支持該論點。最近的油價上升是伴隨著對全球經濟過分樂觀的:歐元區的大災變和中國經濟的硬著陸的都不太可能了,而且美國的復蘇看起來也在穩步增強。
不過,些許的美好增長前景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油老大更為重要的驅動力在于供應缺損。在近幾個月里,原油市場每天可能總共損失一百萬桶。從與南蘇丹的管道糾紛到北海的機械故障,各種各樣的非伊朗性問題每天就能搞砸70萬桶供應。其余的每天50多萬桶伊朗原油就因為歐盟的處罰,暫時的離開了市場。
零散供給的緩沖作用挺弱的。石油類股票價格在發達國家創五年內新低,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備用生產能力也不確定,沙特阿拉伯現在每天都抽1千萬桶,也創了近期新高。如果伊朗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進行報復,這就是對供給損毀相當大的威脅,每天有一千七百萬原油通過霍爾木茲海峽,占全球供給的20%多。即使是短暫封鎖造成的供應縮減也會使以前的石油危機相形見絀,例如,1973年阿拉伯的原油禁運每天才不到5百萬桶。
區分這些種類繁多的因素是不容易的,但高盛的杰佛里庫瑞Jeffrey Currie猜測,供求的基本面就把油價推升到了每桶118美元。他認為剩下的那些漲幅歸根于對于伊朗的恐懼。如果這樣,就應該改善與伊朗的關系,油價就能下降幾美元,但也在120美元左右。
從全球角度來看,油價上漲帶來的危害可能要小點。根據經驗,油價持續上升10%在第一年會削掉全球增長的0.2%,這主要是因為油老大把收益從消費者轉移到了生產者,而生產者傾向于消費少點。對于現在,任何影響幾乎都超過了其他方面的改善,尤其在歐債危機緩解上面。撇開油老大,全球經濟前景還是比年初時候的好一些。
不過,油價的影響對每個國家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美國,作為一個凈輸入國對油品征稅較輕,一般規則是油價上升10美元(相當于每公升漲25分)第一年的產出減少0.2%,第二年減少0.5%。這將令一個今年預期增長超過2%的經濟體發展放緩,但不會傾覆。
無論如何,美國比過去幾年對油老大都更有抗逆性是有一些原因的。現在的油價躥升比2011年和2008年的都弱。美國經濟不再是那么能源集中型的了,而且對進口的依賴也更小了。在過去的兩年里,原油消耗減小了,但GDP依然增長。
美國人更少開車了,而且他們也在購買節能型車輛。原油凈進口量遠低于2005年的峰值,這就意味著美國人花在油老大身上的錢更多地留在了美國國內。對儲量豐富的天然氣的開發也意味著天然氣價格的下降。盡管伴隨著一個異常寒冷的冬天,這也令家庭取暖費非常低廉。一月份消費者在能源類產品上的支出比例為50年來的第二低位。這些原因雖然不能說明美國對于油價飚升的敏感性不強,但意味著目前油價上漲的影響需要重新評估。
歐洲則無所遁形。歐洲各國比美國對原油征稅重,他們早就看到過油價變化對經濟增長的一些影響。這次他們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干擾,因為很多經濟體已經陷入了萎縮和滯脹。更糟的是,歐洲一些衰弱的外圍經濟體還是幾個較大的原油凈進口國。比如說希臘,高度依賴進口能源,其中的百分之八十八都是石油。即便是油價現在這個漲幅,也會使歐元區的衰退更加惡化;油價的一個大幅躍升可能釀成更深的衰退,同時也瓦解了市場信心。
英國是相對獨立的。盡管它也是石油凈進口國,不過在北海它有大量的資源。油老大對消費者帶來的損失能被本國油氣部門的收益所抵消。盡管如此,目前油價上漲影響對英國的危害也是非比尋常的,特別在它降低了通脹大幅下降的可能后。更低的通脹,就是實際收入的增加,是英國決策者今年希望看到的經濟改善之一。
在新興經濟體,情形更是千差萬別。從委內瑞拉到中東,石油出口國都賺了,石油進口國將會看到更加惡化的貿易差額。在2008年和2011年,油老大在新興經濟體的主要影響表現在通脹上。現在就沒那么擔心了,這主要是因為,在新興經濟體消費籃子中比重劇增的食品價格比較穩定。
但是某些國家將會面臨一些問題。短期來看,一些受到重創的國家將會在東歐。它們不僅要忍受高油價,還要遭受歐洲出口市場的惡化。
印度也是個麻煩。舉個例子,燃料是印度大宗商品指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油價會傳導到國內燃料成本,所以通脹就會上升。到了承受不了的程度,預算會被重創。印度規范了——同時也著重補貼——柴油和煤油的價格。據德意志銀行稱,從2009年一月起,按盧比計算的原油價格增長了180%,而柴油價格只漲了31%。這個差距是補貼的結果,不過也浪費了印度縮減預算赤字的努力。
目前來看,昂貴的石油幾乎對全球增長沒有什么危害,但它也沒有幫助歐洲脆弱的經濟。如果霍爾木茲海峽受到威脅,由此產生的油價飚升將為全球經濟增長畫上一個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