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艇行業學習的幾年中,機緣巧合的結識了不少頗有見解的長者,有些正值高位,有些歸隱或復出,又有一兩人實為可惜地故去。相談時老輩人所特有的謙遜平和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他們深厚的學識也足以讓我這自居名校船海專業的初生牛犢之輩暗挑大指。
多數前輩雖專業出身,卻對游艇相關媒體同樣關注有加。此前曾一度約稿費平,老先生欣然應允并先后發來多達萬字的專欄文章,從談論中國第一艘自造游艇,再到游艇消費稅的種種,老先生可謂盡心盡力。
馬正明先生亦是如此,受邀再度出山前,也曾一直活躍于某游艇網站。卻正是不久前馬老的一句話,令我寢食難安。在他看來,現有的國內游艇雜志還都差得很遠。這不禁讓我想起另一位資深的業內之士:“如今中國高爾夫的發展或許可扶持4本雜志,而游艇行業最多養活2本。”
不說這一言論的科學性,但就我所知,游艇這外人都看似“肥肉”的行業,其中能嘗到的不多且油水也未必足。盡管所有游艇會、代理商、品牌都十分積極,但每年用于宣傳的經費還是無法和汽車、奢侈品行業比擬。正因如此,曾有很多游艇雜志進入中國后無法生存曇花一現。
目前業內以游艇雜志自居的有5-6本,如歐洲某水上運動出版社旗下的游艇雜志中文版本“A君”,其內容很大程度依靠國外資源的優勢。同根而生的“B君”與“C君”分別倚著兩大船舶集團的靠山,可謂捧著“鐵飯碗”。少年時的“C君”在前輩們親切稱為“小華”的同志帶領下,曾是當年國內最為專業的游艇雜志,此后又在此基礎之上引入了賺人眼球的新聞視角,培養出一大批業內外讀者。這一類“船二代”可謂之“地利”。
前不久雖被轉手于某新加坡媒體集團的“D君”在熱度上并未消退,這要得益于她改嫁前的“男友”國內某游艇展的走紅,在業內一舉創下了知名度,更拉攏了眾多奢侈品牌的支持。這一類“趁熱打鐵”可謂之“天時”。
《孫臏兵法》曾云:“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可見《游艇生活》要想破殼而出,占一席之地,必先有獨到之處,正如賓士域中國區總經理張瑤不久前所說,我們的優勢恰體現于雜志的名字之中。英雄所見略同,飛馳游艇總經理李強第一次看到這本雜志時,也是大大夸贊了這“生活”二字。雜志本就服務于人,自當以人為本,方向是通往光明的,但路途需要探索,每當想起行業精英們一致支持與認可的態度,我們便更加堅定了這條服務于人、以求“人和”之路。
《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