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來,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統一要求,不少央企一直在產權多元化的道路上持續邁進。以中國建材集團為例,目前國資委持有的股份已經不足50%,超過一半的股份為社會投資人和股民持有。
多樣化的產權,為中國建材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央企的發展路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幾年來,經過與國資委領導的多次溝通,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與同事們一道,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央企市營”的成長模式。所謂“央企市營”,簡單地說,就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來決定國有資產的經營模式和經營方法。其中共包括五點內涵:央企控股的多元化產權結構、規范的治理結構、職業經理人制度、內部機制市場化和按照市場規則開展企業經營等內容。
推行“央企市營”理念以來,中國建材交出了這樣一份答卷:“十一五”期間,集團營收從136億元躍升至1354億元,增長8.9倍,利潤從5億元增至75.6億元,增長14.1倍。2011年實現營收1918億元、利潤141億元,分別位列央企第30位、16位。
2009年,宋志平受命同時出任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自然,他也把“央企市營”的理念帶到了國藥集團。效果同樣是顯著的:國藥的銷售收入迅速從2008年的400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1250億元。而2012年年底,這一數字將是1600億元。昔日行業比重僅為4%的國藥集團如今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醫藥健康產業集團。
與中國建材一樣,國藥集團的國有資本比例也不到一半,僅為40%。因此,作為中央企業,中國建材、國藥集團的快速擴張,不僅實現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也實現了利益相關方收益的穩定增長。
更重要的是,在“央企市營”模式的推動下,在建筑材料、醫藥產品這兩個完全競爭性的領域,中國建材、國藥集團的存在與發展,極有效地改善了行業中粗放發展、惡性競爭等固有弊病,使行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日前, 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主辦、企業管理出版社承辦的“‘央企市營’成長模式座談會”在京舉行。 宋志平董事長首先介紹了“央企市營”成長模式的核心內容和實踐體會。
央企市營,就是在堅持央企國有企業屬性的同時,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體制與經營機制。“央企市營”模式包括五點內涵:一是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即產權多元化,這解決了產權制度的問題;二是規范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結構,即按照公司法規范央企的相關制度,使公司真正成為市場競爭中的法人主體,國資委推行的外部董事占多數的董事會運行機制,明晰了董事會、經理層的責權利,實現行權順暢;三是職業經理人制度,即董事與經理人要通過社會化、市場化方式選拔,用市場化方式解決好企業經營的委托代理;四是公司內部機制市場化,即用人用工及分配機制等方面與市場接軌,使企業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升能降;五是依照市場規律開展企業運營,不僅產品與服務的經營與創新遵循市場規則進行,而且和民營、外資企業合作共生,追求包容性成長模式。
對于“央企市營”成長模式的實踐體會,宋志平談到三點:一,在市場化過程中完成再造與重生,贏得機制優勢,是央企近年來實現快速成長的內在動因;二,國企與民企不是對立關系,而是合作共生的關系,可以實現“國民共進”的良性發展;三,央企走市場化道路是我國實施大企業戰略的必然要求。
宋志平最后表示,央企市營”濃縮了中國建材集團在市場化過程中不斷成長壯大的實踐與經驗,展現了廣大干部員工積極探索不懈努力的智慧與勇氣,更為重要的是,希望通過此次座談暨新書發布會,讓更多的人關注央企、走進央企、了解央企,為深入推進央企的改革和發展獻智獻策。“央企市營”是一套從實踐中而來的成長模式,也將在今后的實踐中繼續完善、提高。
中國新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和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被譽為國資委系統充分競爭領域中快速成長的企業典范,其“央企市營”的成長模式引起業界極大關注。“央企市營”成長模式被媒體譽為“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一個典型范例”,回答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市場經濟發展方向與道路問題,是一個深層次的實踐創新。
“央企市營”觀點和發展模式,里面包含了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既新穎也有可操作性,對國企改革有一定借鑒意義,對民企發展也有參考價值。《市場觀察》發表部分專家的觀點,希望我國企業都能夠抓住機遇,根據本企業現實情況,明確企業發展定位,堅持以戰略引領轉型發展,積極探索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企業轉型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