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央企業中,志平同志是一位特殊人物。他是中國建材集團公司的董事長,同時又是中國醫藥集團公司的外部董事長。一個人同時擔任兩家大型集團公司的董事長,在中央企業中是唯一的,在國內可能也不多見。這兩家集團都處于充分競爭的領域,而且發展業績和勢頭都很好:中國建材集團目前在《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第485位,預計中國醫藥集團也將在近一兩年中進入這個行列。雖然我本人始終不愿過高地估計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價值:中國是一個大國,僅靠國內市場就可以把企業做得很大,進入500強與否并不說明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高低。但對一個具體企業而言,進入世界500強是好事,只要我們對此保持清醒。從這個角度講,到目前為止,志平同志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中國為數眾多的國有企業原本是為計劃經濟而建立的,是計劃經濟的組成部分。這些企業自規劃、立項開始,就沒有打算讓它們參與市場競爭,因此這些企業的管理體制、結構特征、社會定位、職工觀念都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在中國以市場化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以后,國有企業面臨重大的挑戰:國有企業能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不能生存和發展?這是國有企業改革必須用實踐回答的基本問題。
經過近30年的艱難改革,中國的國有企業經歷了多方面的深刻改造:布局結構、管理體制、內部機制、職工觀念都有了很大變化,企業的經濟效益也有了很大提高。國有企業在初步適應市場經濟的方向上邁出了大的步伐,這應該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而且,在當前的改革階段上,我們已經可以向前看得很清楚,競爭性國有企業最終與市場經濟相融合將涉及兩個大的方向問題:在國有資產層面,要進行公眾公司改革,使國有資產資本化、使國有企業公眾化,從而使國有經濟在資本層面與市場經濟無縫銜接;在國有企業層面,要推進企業內部機制市場化的改革,使企業內部的勞動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與市場經濟無縫銜接。這兩個方向性的問題,都被志平同志納入到“央企市營”的概念之中。好徹底的歸納能力!
志平同志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戰線上的一員“老將”了,從他任北新建材的廠長開始我就和他相識。他深知傳統國有企業存在的種種弊端,也深知要改造這些弊端需要付出的艱辛努力。他首先是一名實踐者,他帶領自己的企業團隊逐一解決了影響國有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結構、管理、觀念等一系列問題,把企業送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