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城的精華在關隘,恰巧有名的外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都在晉北。大同邊墻五堡,寧武大水口長城、陽方口長城,偏關的老牛灣長城,代縣的白草口長城等處依然能把來到它面前的人帶回那金戈鐵馬的邊塞風云。素面朝天的長城毫不走樣地保留著歲月的痕跡,更能讓人感受到長城那古樸、蒼涼的魅力。于是,六人以內(nèi)三關為主軸,開始了晉北的長城之旅。
尋訪長城是比較艱苦的,長城保存完好的地方大多交通不便,經(jīng)濟閉塞,或許正因這樣,長城才得以保存至今,不過所到之處食宿并沒大礙。
“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
請用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唱著這首《出塞曲》身隨心走,“左云”、“右玉”古之的地名都似藏著幾分深意,讀來唇齒留香。
大同—左云
穿越大同煤灰飄飄的街區(qū)和小鎮(zhèn),當白云突然出現(xiàn)的時候,離左云縣城就不遠了。
山西的公路被運煤的貨車碾軋得坎坷不平,路面上到處是黑乎乎的煤渣,煤礦的粉塵和焦化廠的濃煙將山西的空氣染得污濁不堪。兩邊的高坡深溝祼露在外,只有稀落的幾棵老旱楊無助、病態(tài)地立在那兒,枝葉不展沒有樹蔭,根勉強地抓住身下的土壤。風吹過卷走一層土,慢慢地把樹根露出,有的達到近一米高象長在土臺上,如同一只嶙峋的手護著那點賴以生存的之所,又象用手捧起的水眼睜睜看著它流逝又無能為力。樹干的兩端朝著兩個方向掙扎、抗爭、努力著,若不是那點綠,塵埃間分不清哪個是枝哪個是根,看著令人著急難過。除此之外陪伴我們的,就只有高坡上四處聳立的烽燧和極度貧瘠的土地——這樣的土地居然孕育出強盛了五千年的中原文化。
左云—八臺子
去八臺子的時候雨一直下。雨,不分關內(nèi)關外,路一直爛,不分晉北蒙南。腳上的鞋越來越重、越來越高,有粘性的黃土粘了一層又一層,自重過大掉了再粘,周而復始,站在高低不平的鞋上東倒西歪。
八臺子村位于左云縣北部,在以長城為線索繪制的地圖上,八臺子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當?shù)厝搜劾锼皇且粋€窮村莊。村莊落在斜坡上,一排又一排的土房之后就是長城,長城的磚已被當?shù)厝藙儽M,留下土墻,風吹雨打過,一幅萎落的模樣。我們感興趣的是一座天主教的塔樓。它和一片雜草一起立于山坡,當?shù)厝藳]有人清楚它怎么會出現(xiàn)在這里,更不覺得它除了一身磚石之外還有什么出奇。想說當?shù)厝诉@樣不好,還是算了,就讓它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吧!對于一個把豬養(yǎng)在街上的村莊,這種批評是不公平的。
左云—偏關
昨天的一場雨說盡了烏云想說的話,從此后天空如洗。艷陽下的紅色綠色的樹葉在湛藍的背景里色彩強烈得令人炫目,若不是那千溝萬壑,若不是高原上那大漠的風,簡直讓人覺得是在西部的某個小鎮(zhèn)。我們抵擋不住大自然這樣大塊的用色,開始傻笑、唱歌。陽光很快就把爛泥曬干,接著又把人們的心情調(diào)成“好”,攔車很容易,倒是自己身上的臟有點對不起人家的車。
到達偏關縣城已是下午,客車沿著破舊的城墻繞著了一個圈之后來到偏關南門,門匾上寫著三個大字“偏頭關”。車水馬龍仍從城樓下經(jīng)過,可惜城墻大都毀壞,城樓東西只剩下長約千米的城墻,還有些被挖成了倉庫之類的窯洞,讓人好不郁悶。南門外是一個繁華、擁擠的自由市場和客運市場,大大小小的面的摩的排列在馬路邊等待顧客,蔬菜、副食、小吃攤點占據(jù)了城門口的主要空間。
偏關是內(nèi)、外長城的會合處,是與寧武關、雁門關并稱外三關的軍事重鎮(zhèn),戲曲中的《三關點帥》指的就是這里。明王朝為了抵御蒙古騎兵,在偏關縣修建了六條邊墻,南抵利民、陽方口,東去雁門,南抵平型關,折至紫荊關,偏關因此被稱為邊防重鎮(zhèn),晉之屏藩。
偏關—老牛灣
前路無休止,得知偏關到老牛灣的150公里路憑我們的雙腳一天無論如何并且也不可能走到,也不會有班車時我們的興致反而大增。這里的民風純樸根本沒什么好擔心的,旅程的魅力就在于前途未知卻又處處客棧。腳下走得是鋪好的路,雖然路況極差,當年的徐霞客走得該是怎樣的一種路?他應該是無車可搭的吧,裝備一定沒我們的好,會不會同樣走在陌生的大路上,穿村過鎮(zhèn),就為了心中的一個夢想,為了旅途上的收獲與快樂,這樣走著——疲憊時我們?nèi)缡窍搿?/p>
早晨告別了黃河賓館的老板娘去客運市場碰運氣,沒想到今天的運氣好得出奇,多多憑他的三寸不爛舌100元搞定一輛面的并且答應幫忙逃過進山費。
一路晴空萬里,路況不錯車也少,撒開歡往前奔。前兩天的雨使這塊黃土高坡見不到想象中的干裂,讓我們有機會盡情領略了一番窯洞、溝壑、梯田起伏的氣勢。面對那種豐潤完全不是春節(jié)到陜北所熟見的黃土漫天、寸草不生的荒涼場面,心中不知是失望還是高興——寧可失望也不要干裂吧。植被仍然不多,看得出長得很不容易,競爭激烈。遠處高坡頂上的一株樹,象極了《雞毛信》里的消息樹,單單的一顆,象在等待出征歸人的那個老者。我們驅(qū)車追趕著天上那幾朵白云,并且暗地里向上帝祈禱著,保佑我們到地方后能有一個理想的背景來襯托照片主體的博大雄偉。路邊不斷有舊時城關演變的小村落。間或斷續(xù)城墻遺跡,或墩臺矗立路邊,或默然站立山間,在只要你掃視窗外總能看到長城的影跡,晉北的長城真實地存在屋前院后路邊,伸手可觸。
司機師傅在收費站之前1公里左右下了109國道拐入一條不寬的土路,路越走越差,最后變成硬著頭皮在溝溝坎坎懸崖峭壁間不知深淺地顛簸,只知道老牛灣就在前頭,卻不知這路何時是個盡頭,從前人的游記里可真沒看出這條為了逃費的路差到這種程度。回身看看多多在后座上大氣不敢出的樣子,一定后悔跟了我們這條賊船。
下午2點投宿馮家客棧。馮家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孩一個男孩。三個孩子都在清水河念書,學校離家如此遠,即使有班車一天也只有兩趟,所以孩子們只好在清水河租房,一年五佰多的房租對他家來說定然是個大數(shù)。他家的大女兒出奇的懂事,讓我印象極深。
山村空寂,萬物豐盈——熱鬧非凡的其實是我們的心!吃著與他們相同的飯,談論著日常的瑣事。一戶普通人家,一種平常生活,沒有人作秀地把我們當成游客。
晚飯之后月已經(jīng)亮得銀光鋪地,忍不住跑到屋后觀河望月。屋后就是黃河峽谷,月光把河水和峽谷呈現(xiàn)得極為精彩,明暗有度,層次分明一點也不遜于白晝,又額外平添了幾分壯麗的溫柔。不遠處老牛灣的城堡已在望,這就是我們兩天來的方向,雖然一路波折終究不能阻擋,為了這黃河為了這峽谷,為了那黃河與長城交匯之處!
爬上炕看到月亮從窯洞的窗探進頭來,照亮床前地面,我知道這一夜在月下的黃河邊將有一場好睡,不再去為明天的路程擔憂。
老牛灣村分為老村和新村,老村處于城堡的范圍內(nèi),近幾年這里開發(fā)旅游資源,偏關縣政府已經(jīng)把大部分居民簽到了老村之外,于是便形成了新村。
老牛灣本為屯兵的城堡,堡內(nèi)有一廟及各式矮房、圍圈,全都荒了,好在磚石還在,有一些當時的影子。周圍的民房用的也是同樣的材質(zhì),黃的墻,綠的水,太陽下昭昭不可知過去,原想的壯觀還有,卻不是那么沉重,不知怎的,黃河不是想象中的黃河,長城不是想象中的長城。倒是更喜歡那些民宅——圍墻里有一些活的故事正在演繹,祖祖輩輩,從古至今……看著那被稱作“百年孤獨”的堡城,說不出的感慨,經(jīng)過兩天的輾轉(zhuǎn)來到這里,那些苦和累已成過去,心中倒有些怪怪的忐忑。
靠近崖邊建有一座磚制的堅固單體敵樓名望河樓。望河樓的北側(cè)懸崖之下便是浩浩湯湯的黃河,望河樓在黃河水中映出了堅毅的身影。唯一煞風景的是在內(nèi)蒙一側(cè)修建了一段簇新的鋼筋水泥“長城”。
幾日顛沛找尋,終于有勇氣與長城黃河同站一張底片上。由于缺水,這時的我已經(jīng)數(shù)日不梳不洗,與身后的土墩沒什么區(qū)別,精神卻異常清明。走過的路和吹過的風可以證明這不是“到此一游”!
原路返回偏關路過萬家寨,為黃河的巨大水力樞紐工程深感震驚,國家花了無數(shù)的銀子修建它,造福了當?shù)厝。财茐牧诉@里生態(tài)環(huán)境,現(xiàn)在我只能對著它唉聲嘆氣,它的存在的意義是大于他的破壞性呢還是……?
回到偏關縣城,吃了賓館老板娘的餃子又吃了飯館老板送的月餅,十五的夜,心滿意足……月華初升,掛在仍舊透明的天空,窗外高坡、大樹、草垛都慢慢變成剪影,慢慢變成一個“家”的標志——我們,不約而同想家了。
偏關—寧武關
209國道的爛超乎想象,若不是看到路牌打死也不信這是國道,一路的爛泥和坑洼,難怪一下雨就只能封路。封了路就意味著沒有班車。其間不長的幾十公里路居然設有兩個收費站,七拐八扭繞前繞后躲過一個收費口卻躲不過第二個。
寧武關鼓樓就在城內(nèi),城樓氣勢宏偉,外觀為三層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頂,高達三十余米,暮色中依稀可見其當年雄踞一方的大氣。但總覺得與擠在周圍的當代建筑不諧調(diào),看來登臨城樓,感念天地悠悠,獨愴然而泣下是個奢望了。
天色將晚,我們在寧武的小店住下。月依然如昨日圓,可是有了云,月暈很重,斜斜地掛在長城之上,城墻和小鎮(zhèn)都不甚清晰。昨晚的我們還夜宿黃河邊,一夕之間便投身小鎮(zhèn)城墻下,外面有著似曾相識的月亮。“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一時弄不清時空的流轉(zhuǎn),角色的變換,愣愣地發(fā)著呆,睡不安穩(wěn)。
寧武關—代縣
從寧武經(jīng)原平到代縣,一路遙望黃色是主要色調(diào)。零星的樹木點綴其間,干旱的土地難見綠草。沿途看到的一片松樹林,據(jù)當?shù)厝苏f是七十年代栽上的,如今二十多年過去,只有鐵鋤棒一般粗。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最缺乏的是水,滋養(yǎng)生命的水。山西,曾被稱為“綠色的江南”。據(jù)《清涼山志》記載:“……左臨恒岳,秀出千峰……鎖千道之長溪,疊翠回嵐,慕百重之峻嶺……嘉木森,千巒彌布”。后來宋遼交惡,遍地戰(zhàn)爭,車馬糧草,人丁陡增,使得這里成為“車馬場矣”,環(huán)境破壞更加嚴重,傷了元氣的土地至今也未恢復。
看見舊廣武的時候,我們還在風中。方方正正一座城,立于一段難得連綿的內(nèi)長城腳下,直面著空曠的平原。這里曾經(jīng)鐵蹄呼嘯干戈林立,如今……如今當?shù)嘏⒚刻靽^巾騎著自行車上學去。城墻扶坡而上,中間一段有一隧道,應該帶給寫完或沒寫完作業(yè)的當?shù)匦『⒉簧贅啡ぁW哌M舊廣武,盡管房子很破,但早已沒有了歷史,只是1400多人口生活著的地方。歷史只在城墻。
我們站到古老的城墻上,坐在城關上吹著長城的風,曬著長城的太陽,想著關于長城的心事。
街上一頭牛3頭豬正在并排翹著屁股吃飯;另一家院子里一只鵝高昂著長脖子一動不動地目視遠方,原來以為只有鴕鳥才會這樣,想不到鵝也這么不把人放在眼里。而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那棵從城墻上長出的榆樹,看樣子年頭不短,長勢很旺,完全沒有老旱楊的愁苦。我們按照貫例穿城而過然后又繞城墻一周。
舊廣武城墻的確切建筑年代,史籍無載,據(jù)有關文獻佐證和現(xiàn)存建筑考究,始建于遼代,當時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年)包磚,清代曾作過修葺。古城城墻周長1652米,總占地16296平方米,城墻東、南、西三面設城門,不置北門……。一戶人家門庭大開,好奇地走進去,越過矮矮的廂房看見藍天白云。街上大人聚在一起聊天,小孩自娛自樂,狗在發(fā)呆。陌生人進來,狗開始叫,小孩露出警惕,大人若無其事任人參觀,不知道這算不算民風淳樸。
從舊廣武驅(qū)車十幾分鐘便是雁門關,此時游客不多,我們可以不受打擾地慢慢領會——只有風和我們與過去對話。
地鎖晉北咽喉的代縣有三晉門戶之稱,居“天下九塞”之首的雁門關更是鎖住門戶的戰(zhàn)略要沖,數(shù)不清的征戰(zhàn)與殺伐曾在這里上演。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周勃、李牧、郭子儀、李自成等名將都在這片土地上運籌帷幄,演繹過凱旋也演繹過鎩羽;家喻戶曉的楊家將曾多次在這里以少勝多,大敗遼兵。數(shù)風流人物,俱往已。塵埃落定,只留下數(shù)不清的戰(zhàn)爭遺存,讓后人憑吊扼腕。
雁門關,又名雁門塞、西陘關,與寧武關、偏頭關總稱內(nèi)長城之“晉北三關”,又稱“外三關”。東門上樓臺保存尚好,名曰雁樓,現(xiàn)為一佛堂。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天險”。東側(cè)尚有紀念趙國名將李牧的祠堂遺址,可惜只剩幾塊石碑和幾株松柏。穿過城門洞,看到古代輜重車輛留在那,石板道上的轍印清晰可辨,耳旁便依稀能聽到車轔馬嘯之聲。懸崖上用作的軍營、馬廄的石房子還保留著,在此能看到峽谷中那條曾是交通要道的山路,殘陽如血。
代縣邊靖樓位于代縣縣城中央,又名譙樓,俗稱鼓樓,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代縣的標志性建筑。該樓為木結(jié)構(gòu),高26米左右,氣勢不凡。樓身寬七間,深四間,樓上懸掛著\"雁門第一樓\"、\"威鎮(zhèn)三關\"的匾額。在樓下的臺基中,有南北通向的10米高的石券樓洞,可供通行。
街口的老市場。從建筑的模式和五角星、為人民服務可以看出這是文革時期的建筑。為人民服務——我喜歡聯(lián)想,當然先想到的是毛澤東和張思德和延安和木炭,后來就想到那個“不見不散”中的葛優(yōu)教美國警察少廢話趴下:同志們辛苦了,黑的白的黃的咖啡色的美國警察齊聲喊:為人民服務!
這房子有點像賈樟柯電影里的景。他喜歡拍山西片。
早飯我們在一個肉夾饃食店要了饃和稀飯,三元!我覺的偏貴,心里暗想是老板聽我講的不是當?shù)卦挘室鉂q了價。于是我堅持慢慢吃,看到別人花多少錢一碗。也是三元一碗!我只好罵自己小肚雞腸。我和老板說了我剛才的想法和做法,他笑,說這餛飩比別人家的好,他是陜西什么地方(我沒聽懂),反正他也外地人。他說代州這個地方就是怪怪的,也不富,消費還挺高。
代縣—石景山南
火車夜抵石景山南,堆堆鋼筋水泥在地面上星星點點,十足的人間煙火,天空倒是灰蒙蒙的,沒亮光,沒想法;呼一口氣,腦子閃回6天前的老牛灣,那晚真是傻住了,地面沒有亮光但星斗滿天!那一瞬,仿佛看見鄰家女孩脫掉了內(nèi)衣。昨天還在為在天上發(fā)現(xiàn)了4顆星星而歡呼,想想生活真是神經(jīng)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