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恰好經過查令街84號,請你代我獻上一個吻……”這句話引自被全球愛書之人奉為“書店圣經”的小說《查令十字街84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書店,很多文人一生最偉大的理想,就是建造一所屬于自己的書店。
正如倫敦的查令十字街84號,巴黎的莎士比亞、紐約的史傳德、舊金山的城市之光、臺北的誠品……在龐大的樓群、穿梭的街道中間,隱藏著那些安謐而靜美的小書店,它們的門把手、樓梯、盆栽、窗戶,所有的一切,都仿佛被溫暖的光環籠罩著。像一幅幅風景,有的婉約秀麗,有的氣勢磅礴,有的細致精巧,有的古意盎然……它們是靈魂流動和休憩的地方,是一座城市人文風景的窗口,也是體現一座城市文化內涵的縮影。因為這些小書店,我們這塊鋼筋水泥蓋成的大陸才顯得不那么粗糙和荒涼。
“其實,散布在城市角落里的每一家獨立書店,都有一個長長的故事;每一家書店,都有著自己的生與死。在每家書店的背后,是一代甚至幾代人對書的夢想和堅守。有多少愛書人成就了多少關于獨立書店的夢想和傳說。”《青島日報》副刊編輯薛原曾在他的《獨立書店,你好!》里這么寫道,“有什么樣的城市,就有什么樣的獨立書店。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有什么樣的獨立書店,也就有什么樣的城市。難以設想,一間獨立書店會生存在一座缺少讀書人口的城市,也難以設想,若讀書人口的生存境遇捉襟見肘,這間獨立書店依靠什么來存活。”
是的,那些散落在城市中的大小書店,更像是一座座城市的文化地標。營造陽光溫馨閱讀氛圍的光合作用,放了許多桌椅供學生們看書抄書的先鋒,每周末都有免費講座活動的單向街,豐富社區文化生活的讀易洞,還有“站著太累,坐吧;買書太貴,抄吧;背包太重,存吧”的西西弗……這些書店富有文化理想,致力于普及文化、學術傳承。它們最可貴的,是為讀者提供了獨立而又共享的公共空間,使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種群的不同思想可以靈活地碰撞。而這種自由開放的公共空間,是一個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必需。
然而,在這個地價高漲、網絡書店稱雄、數字閱讀勃然崛起的時代里,延續一家書店的夢,變得愈加遙遠。越來越多的人棄書店而去。在書店里翻書,在網絡上下單購書,成了大部分人的不二選擇。與此同時,那些讓我們耳熟能詳的獨立書店正在各個城市的版圖上漸次消失:北京“第三極書局”、杭州“光合作用”、上海“季風書店”、天津“滬文書店”、哈爾濱“席殊書屋”、廣州“三聯書店”……那些曾經陪伴我們左右的書店,漸漸銷聲匿跡,和讀者“告別”,我們甚至來不及說一聲再見。
據悉,如今在濟南艱難生長了18年的三聯書店也或將關張了。
“我始終不明白人們為什么不買書?這不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一樣東西嗎?你不是用吃一頓平價午餐的支付,就可得到一個美好的洞窟以及一個由此聯通的完整世界嗎?”——這是《查令十字街84號》一書附錄中的一段話。是的,實體書店的衰落,不僅是電子商務、網絡閱讀和高額租金造成的,它亦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的消亡。反過來,如果我們還能再去逛逛那些即將塵封于歷史的書店,走進去,再買一兩本書,很可能就會挽救一家即將黯然關張的書店。這并不是為那些行將消逝的傳統唱挽歌,更是在網絡時代探尋古老閱讀方式的回歸,并堅信未來。
有人說這是出版衰亡的年代,網絡導致獨立書店的消失無可避免,看起來像一個最壞的時代;但反過來看,閱讀也因技術變得無處不在,或許也接近最好的時代。現在人們每天的閱讀量大得驚人,而以微博為代表的快速、便捷的淺閱讀并不幫助人形成思想,無法引導人發現自己的內心,更不要說積累起沉靜的群體理性了——這或許是那些仍孜孜不倦地在店堂里擺好沙發、亮起臺燈、等待著讀者停下腳步、捧起一本書的書店仍然存在的緣由。讓以紙質閱讀為代表的書店變得日益回歸古老傳統。只要有人讀書,有人愛書,有人買書,書店就永遠不會死亡,一切挑戰亦不過為了再度驗證它的價值而已。
又想起了那句詩——“是誰傳下這行業,黃昏里掛起一盞燈。”即便,這盞守護文人的風雅、拉闊著城市的閱讀空間的燈,即將在搖曳中熄滅最后的光亮,也總有一群信仰閱讀的人,會在那些特立獨行的書店集合,就像黑暗中的螢火蟲,兀自循著它們的光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