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兩次婚姻中經歷同一種感覺,或者說找的是同一種男人,那就要想想自己的問題了。我們需要把關注對方的眼光轉向自我,問自己比問對方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麓 雪
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主任編輯。曾經主持新聞評論、人物訪談、《陽光女性》等節目。一直致力于以家庭教育、婚姻情感為主的女性生命成長的研究與寫作。著有《楊文教子》、《苦茶》、《讓我們做最好的母親》、《生為女人》等書,策劃出版暢銷書《和兒子一起成長》。
麓雪:
你好!
結了婚進入了日子的人,誰還沒有過片刻后悔當初的選擇。經歷了第一次婚姻的失敗,可是在第二次婚姻中我又遇到同樣的苦楚和感受。這讓我迷茫,也感到些無助的恐懼,所以提筆傾訴,是想找到自己摸索不通的答案。
第一次婚姻,我嫁給了同班同學。我們一起學習的藝術設計,他是班里最努力也最不浪漫的男生。他的行事中沒有半點藝術氣息的浪漫,可我最終選擇了他。現在看來當初我預想未來的踏實,覺得將來他一定會體貼照顧人,愿意牽手陪我走過日子的分分鐘鐘,所以我主動追求了他。在一起后,他說其實一直很喜歡我,但自己是個不會主動的人。我當初根本不相信男人會“永遠”不主動。但我的想象和信心贏不了他對自己的了解,戀愛三年,結婚一年,他的“冷漠”、他的被動讓我終于承認當初我美好幻想的虛假。我要是不給他電話,他幾乎不會主動打電話給我。平時他不會主動親近我,即使在床上也是直奔主題后呼呼大睡。要是我準備節假日拉他一起去干點什么,他永遠會有一堆設計的活當借口。我以決裂為籌碼想換回點關注和挽留,可得到的卻是:“我這個人從來不會求誰,也包括你。”對他,我簡直無計可施。
現在,我要關注的是當下的婚姻。家人在我離婚后張羅介紹了現在的他,普通的相貌、本分的人品和穩定的工作,讓人覺得是個不錯的對象。結婚不到四年,我們有了三歲的女兒。他對我、對孩子很和藹,永遠都是一個溫和的表情、一種平靜的狀態。讓人挑不出什么毛病,可我又感覺到了第一段婚姻里的孤獨和冷漠。誰能相信這樣的一個“好人”,竟然又是一個“冷漠的人”。兩個不同的人,性格怎么如此相似?他經常在家,但讓人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有時候我會抱怨:“哎,你這個人在家里怎么就跟不在一樣啊?除了鼓搗你的電腦,你還做點什么吧?”他回答:“你讓我做的我都去做啦,你們跟我說話我也回了。”我說:“你就不會主動去做去說?”他平靜地說:“我從來不會主動,被動就是主動。”挺哲理的吧?但我覺得堵得慌。
有時候我急了,他還是很冷靜:“你老是在抱怨,難道就不能好好地待一會兒?我這個人就是愿意一個人,為什么你就不能自己干點什么?”甚至他暗示他已經多次想過一個人生活的想法,只是舍不得孩子和我。即使在我們的關系比較融洽的時候,他也不喜歡和我有任何親密的身體接觸,不牽手,不挽臂。當著孩子的面,他會說“讓孩子看見不好。”我經常想,他就是《安娜·卡列妮娜》里的那個卡列寧吧?道德、正經的好人,讓安娜充滿內疚。可我不想做出軌和自殺的安娜,我要一個正常女人的生活:在煙火味十足的日子里,和自己的丈夫、孩子享受生活的樂趣。
現在我很恐懼,我不想再有一次失敗的婚姻,但現在的婚姻生活又讓我很失望。看上去一切都正常,可到底是哪里錯了?
迷路的白鹿
迷路的白鹿:
很多人對婚姻都失望,所以,你的事情也是其他人的事情。只是有人會化解或轉移了這份失望。因此,日子得以正常過下去,婚姻也繼續存在著。
大多數人對婚姻里的愛有滿足情感的需求,當需求多于獲得時,抱怨和不滿就會產生。這不是自私,是人性使然。只是,婚姻中的雙方卻往往把眼睛盯在對方身上,而很少望向自己的內心,內觀自己的情緒是怎樣產生的,我們要學會做自己的“旁觀者”。
我曾經聽過一位和你經歷很相似的女士的傾訴。她是和她的先生一起見我的。兩個人結婚五年,有一個兒子,但兩人感覺都很累。女方感覺情感上沒有滿足和安全感,男方覺得沒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女士說先生每天忙公司的事,但是先生卻說,大部分周末他都是與妻兒一起度過的。女士也承認,周末通常還是挺愉快的,可是只要先生一忙于工作,自己就感到被生活拋棄了。在先生上班的時候,女士會打電話給他,如果先生能陪她在電話里多聊一會,她就會很滿足。如果先生忙碌得不能多講,女士便會憤憤地掛上電話。如果先生再打電話過來,她便會變得十分冷淡。
當然你不是她,我只是拿這樣的一個典型事例來和你分享兩個心理學上的概念——“依戀型人格”和“孤獨型人格”。這位女士就是典型的“依戀型人格”。她無意識地用嬰兒吸引母親注意力的方法——哭鬧,來吸引先生的注意力,使自己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遺憾的是,正是這種方法造成了兩人的裂痕。
在嬰兒出生前,母親的子宮為他提供了安全和舒適的世界。但是當他與母體分離后,陌生世界使他感到生存受到了威脅。在這一階段,生存是嬰兒生命的全部目的,對母親的依戀也就成為他最基本的需要。當嬰兒沒有得到需要的食物和呵護時,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大聲哭鬧。當哭鬧后他的需要終于得到滿足,這讓嬰兒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觀念:哭鬧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愛護。他會因為受到冷遇而感到憤怒,母親成為他的愉快與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體驗上的愉快、滿足與憤怒、傷心交替出現。這種兒童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依戀兒童。如果依戀兒的處境不能在后來的成長階段中得到改變,他們的心理發育就會停滯在依戀階段,在成年之后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始終存在。當進入一個親密關系時,這種依戀傾向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他們在親密關系中的矛盾就是:“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總是不在。”每當他們認為自己被對方忽視的時候,便會感到被遺棄,就會憤怒,就會恐懼。這和他們在嬰兒時期用哭鬧的方式來獲得母親的關心是一樣的。
但有一些母親情感冷漠,她們對孩子也是持續冷漠。受到母親冷落的孩子被稱為孤獨兒童。他們往往懼怕親密的接觸,雖然事實上他們也像其他兒童一樣需要媽媽的愛護,但是每次對母親依戀的渴望都會導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嬰兒自然而然地作出了一個痛苦的選擇——回避一切親密接觸,并導致出了一個結論:我沒有需要。他們不常哭鬧,似乎很容易滿足,給他什么就吃什么,并不要求更多的,似乎沒有什么需要。他構造了一個不真實的自我,他們看起來很獨立,實際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懼與他人接觸,其目的只是為了回避由此可能帶來的痛苦。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在親密關系中也是回避型人格。如同在幼年一樣,他否認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質需要。事實上他不是沒有親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時期把這種需要放棄了。他們在配偶的選擇上往往與依戀型的人有緣分,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依戀型的人往往較為主動,從而縮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縮造成的距離空間,使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得以建立。
我們每個人的今天,都是曾經經歷的結果,無論是婚姻還是事業還是身體。或許這種心理知識的分享只能暫時緩解你一時的憤怒,并不能根治你們的問題。這樣說也未必就給你們的性格板上釘釘地下了定義,只是有這么兩種人格的存在,在很多人的性格中或多或少地也潛藏著這樣的情緒。兩個人的相處,不僅是彼此地索取。大家都體會到了被忽略的痛苦,會因此形成索要和忽視兩種處理行為。為什么不主動地去給予,一個性格的形成是在長期的生活慣性中形成的,當你持續地讓對方感受到來自別人的關愛,他會習慣被關愛。中間稍微停止關愛,你的他就會大感不適應,那么索要的念頭會慢慢涌出,這樣兩人互動的生活就真正開始了。
希望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祝你幸福!
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