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本采訪的深入、接觸攝影師的增多,日本攝影的輪廓在我們腦海里已經告別了最初刻板的單調片段,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豐富、感性的認識。歷史上的日本與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在經歷一系列社會變革后走上經濟的高速發展之路。不同的是近代的日本在接受西方文明的道路上,走得更早、更徹底,其中也包括對攝影的接受。采訪中,與日本攝影家交談,也往往能感受到他們對于外來文化的開放和包容心態。
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世界上曾經出現的重要攝影流派幾乎都能在日本找到,這充分體現了日本人善于學習和借鑒他國文化的能力。從德川幕府時期的攝影先驅上野彥馬,到20世紀30年代的“新興寫真運動”,和后來以土門拳、木村伊兵衛等為代表的“社會現實主義”攝影運動,以及以荒木經惟、杉本博司等為代表的當代攝影,日本的攝影師們始終緊緊跟隨世界攝影的潮流,并結合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創作出受到世界矚目的攝影作品。
在此次的專題策劃中,我們力求找到具有日本本土代表性的攝影師和攝影作品,通過他們的鏡頭找尋日本社會生活的細節和味道,于是有了《浮世影記》中對六位日本攝影師的作品展示。《浮世影記》中,拍攝和展現這些民風民貌的攝影師現年多已年逾花甲,雖然他們的拍攝對象和創作手法各有不同,卻都體現出日本人對早期淳樸生活的懷念和一種人本主義精神。照片中的許多場景在日本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已不復存在,但是這些富有生活氣息的影像,仍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能夠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仍然對之產生共鳴。對人本身的關注同樣也出現在日本現代著名攝影家細江英公和江成常夫的影像中,不同的是,就戰爭對人的處境和心靈的影響,他們兩位進行了更為深刻的思考,他們的影像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這些優秀的影像不僅對攝影家本人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成為日本甚至世界共同的精神財富。
木村伊兵衛、土門拳和林忠彥是日本戰時和戰后攝影的代表人物,資深評論家岡井耀毅在他撰寫的兩篇文章中對以上攝影家均有所論述。東京寫真美術館客座策展人金子隆一為本刊提供了他的日本攝影史文章;日本著名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則撰寫了《The Big Four》一文,對荒木經惟、森山大道、杉本博司、蜷川實花等當代攝影的重要人物進行了介紹和評述。在此我們對他們的工作和給予的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
日本攝影發展至今,出現了不少世界公認的攝影大師和優秀攝影作品,他們的經驗無疑值得我們借鑒。與如今社會經濟增長滯緩的日本相比,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正經歷著巨大的變化,攝影探索也存在巨大的空間。對我們來說,了解日本攝影所走過的路、所產生過的經典作品,無疑可以獲得很好的借鑒。與此同時,攝影作為一種集記錄性和藝術性于一身的全球性語言,也為我們了解日本的真實面貌提供了“圖解”的絕佳方式。
最后,我們要特別提到“日中攝影家交流協會”的周橋女士(日文名:井岡今日子),從策劃到實施采訪,她一直密切關注專題的進展,并為我們熱心地聯系了許多攝影師,在此特別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