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光在很多攝影家眼里是最理想的光源,然而在內山英明的作品《地下日本》中,我們看不到一絲陽光。這位攝影家十幾年如一日地拍攝日本各地的地下工程,為我們呈現出奇特的景象。與東京銀座的高樓相比,這些龐大、精密、復雜的地下工程或許更能代表今天的日本。
內山英明(Hideaki Uchiyama)曾經是東京一家雜志的攝影記者,經常被派往東南亞各個國家拍攝,向日本介紹國外的資訊。1985年他的工作重心從海外轉移到日本國內。這時的日本進入經濟高度發展時期,社會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與至今保持著傳統文化的京都不同,東京已經成為現代化大都市,幾乎失去了日本自身的文化特征。“東京的一切都漂浮在空中,就像是空中樓閣,找不著感覺。”內山用了幾年的時間拍攝日本都市的高樓大廈,并于1992年出版了《迷宮都市》一書。
1993年,內山找到了一個全新的拍攝題材,即日本的地下工程。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日本自衛隊的防空洞參觀,這些防空洞每月向普通市民開放一天。進入防空洞,內山頓時覺得進入了截然不同的世界。于是他停止了手頭的拍攝項目,用3年拍攝了東京的地下防空洞。1996年他的這些攝影作品在尼康沙龍展出,名為“地下東京”,展覽后他又進一步產生了拍攝整個日本地下的想法。
當年互聯網還不普及,相關資料的查找非常困難。他在工作之余給地方政府打電話詢問哪些地方有地下設施,能否讓他拍攝。然而很多地下設施牽涉到軍事和商業機密,想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一再碰壁并沒有打消內山英明的熱情,他一個人出面找到地方政府、企業,和他們對話交流,逐漸消除了他們的顧慮。日本某種程度上是一個講人情的社會,內山的誠意最終打動了很多人。主管部門同意了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讓他拍攝部分的地下設施。
從1993年到現在,內山英明拍攝日本地下工程已有將近20年的時間。他背著沉重的器材,和主管部門約好后進入地下拍攝。到現在為止他出了五本畫冊,包括四本《地下日本》(Japan Underground),以及一本《地下東京》(Tokyo Underground)。如今他正在為同一題材的第六本畫冊拍攝,內容將展現一百多個日本企業的地下設施,這是另外一個壯觀的世界。
通過多年鍥而不舍的拍攝,內山英明如今被稱為“揭秘”日本地下的第一人。從2000年他出版第一本《地下日本》開始,那些奇妙的色彩、光線和神秘的地下景觀便吸引了人們好奇的目光。從最早的防空洞到后來的地下核設施,從植物栽培、生物實驗到地下展覽、地下宗教設施……內山英明的作品越來越全面地反映著日本地下設施的發展和多樣性,為我們呈現出一個新奇、陌生、豐富的世界。
龐大復雜的地下工程體現出了日本人充分利用空間的本領,面對這些人工創造的空間,他贊揚地下的日本如同維納斯女神一般完美,沒有一絲贅肉。也正因為這樣,地下不像地面那樣存在很多想象的空間。這是一個文明的現實世界,也是一個危險的世界。在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后,原子能似乎也變得不那么安全,內山在地下拍攝時經常會產生緊張感——萬一出事該怎么辦?危險與希望并存,這是他對地下日本的看法。
由于這些地下空間采用人工照明,內山在拍攝《地下日本》時將燈光與地下工程的造型、結構結合起來表現,雖然帶了一盞外拍燈,但他說98%的作品都采用現場光,通過長時間曝光完成拍攝。但是由于地下多采用日光燈管照明,照片顏色容易發青,他通常會使用濾色片,根據現場的氣氛決定色調。與此同時,他還帶了兩支手電筒,用來給特別暗的地方補光。早期他使用過4×5相機、勃朗尼卡和瑪米亞的120相機,以及尼康135相機拍攝,現在有時會使用數碼相機。
“進入地下拍攝,可以讓我忘記時間。”內山說道,在地下度過的時間仿佛是永恒的,生與死之間模糊了界限。地下通常給人以“死”的概念,但人工開辟的地下又具有未來世界的新能量,這給人以“生”的感覺。“地下就像是母親的子宮,孕育著新的生命,給人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