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緬甸或是在國內,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段老總”,他就是2005年前后擔任我國駐緬甸曼德勒總領事的段稚荃先生。圖1為段總領事2005年間應邀出席緬甸民族節慶的照片,鏡頭捕捉的瞬間可見他樂觀、隨和及幽默感,可見他與駐在國的青年們相處得很和諧。前不久,筆者為本刊專欄撰文請段老總到我工作室看遠征軍老兵照片,這是從各種渠道搜集來的近年中國在緬遠征軍老兵榮歸祖國的照片(本專欄上期有關于遠征老兵歸來圖文介紹),素材照片有數十張之多。令我驚詫不已的是,他看上一眼就能如數家珍似地逐張說出各張照片之遠征老兵姓名,原籍老家某省某地,入緬抗戰所屬部隊的番號、職務,參加過哪場抗日作戰,甚至受過什么傷……這真使我對他敬慕有加。
我和他是因中國遠征軍事務而結緣的。進入21世紀初旬中葉,我因調研遠征軍在緬征戰史而數次深入緬甸腹地,尋訪與接觸了一些流落在緬甸的遠征軍老兵,他們年輕的時候為祖國在異域征戰,熱血灑在異國。他們的許多戰友都已經埋骨異鄉了,活下來的老兵為數已經不多,且大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圖2為筆者訪問原孫立人部老兵時,在孫立人部隊抗戰烈士墳場及紀念碑舊址足球場的留影。此地在1945年日本投降時建有紀念碑,上世紀50年代初受冷戰影響而被毀改建足球場,如今球場草坪下仍可摸到烈士遺骨。受訪者的抗戰經歷與后來的身世滄桑,使我血沖腦殼而徹夜難眠,他們的命運牽動著我及我的拍片同仁的心!
圖3所拍是原遠征軍第54軍輜重兵團第一營三連長葛永昌的街頭竹子茅棚住家,是我在2004年10月11日在緬北密支那城街頭住家訪問葛永昌所拍。遠征抗戰老兵們流落在異國,獨在異鄉為異客,生活境遇極為艱難困苦。他們不少人在異國甚至沒有有效身份證件,相當于國內所言“黑人黑戶”,有的人有當年抗戰時的當兵證明的發黃紙頁。住處雖然簡陋破爛,他們卻珍藏著自己在抗戰中獲得的各種軍功章。當時,我一行同仁都為他們的境遇之凄苦而感慨涕零,盡掏腰包捐錢給他們。圖4為我在緬的向導伍愛全先生也受感動,主動向老兵捐錢。借一間華僑學校,我給他們播放我拍攝制作的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故事片《血戰臺兒莊》和《鐵血昆侖關》的影碟,他們看得熱淚盈眶,極為激動。 我訪問過的十幾個老兵都成了我的摯友(圖5為筆者為采訪過的老兵拍的照片)。他們都知道,上世紀80年代《血戰臺兒莊》在海內外公映時很震憾,促使臺灣當局開放在臺老兵回大陸探親。他們期望也能回老家探親或是葉落歸根。他們都說曼德勒在戰時曾是中國遠征軍總部駐地,我國駐曼德勒總領館的外交官們都很關心他們老兵的命運,也都在幫他們想辦法。我沒能力幫助他們做更多,只能決心在環境及時機成熟時,為在異國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再拍一部蕩氣回腸的故事影片。當時,一些老兵告訴我,駐曼德勒在任總領事段稚荃在尋訪他們每個人,與每個人談心,了解情況(見圖6及圖7)。我有兩次路經曼德勒,曾慕名前往總領館要拜訪段總領事,但他不巧兩次都不在館。不過,工作人員熱情地向我介紹,總領館為這些流落異鄉的抗戰老兵們,做了不少工作。
臺灣老兵都能回祖國探親了,在緬甸的抗戰老兵都望眼欲穿,期望著也能回祖國回老家看一看。他們紛紛向總領館的外交官們表達自己的心愿。由于緬甸與臺灣情況不同,臺灣是一個中國范圍里的海峽兩岸的同胞關系,而緬甸與中國是鄰國友好國家的兩國關系,涉及外交事務,有其特殊性。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總領館的同志們也盡量為老兵們想方設法解決各種難題。
2002年9月15日,在中國駐曼德勒總領館的協調與組織下,在云南省僑辦及僑聯配合下,以在海外僑胞回國參觀旅游的名義,總領館為9名抗戰老兵組織了一個訪問團重返云南觀光,這個訪問團全稱為“緬甸華人華僑訪問團”,并沒有出現“中國遠征軍”的字樣,且回國的老兵都被組織方事前叮囑:回到祖國后,不得接受媒體采訪,一切低調行事,觀光結束后一定要返回緬甸。當時具體參與組織此次活動的李其貴及王榮森稱,開始找老兵說此事時,還有好些老兵心存顧慮,不愿意或者不敢回去,經過多次做工作,終于有11位老兵答應回國訪問,就在臨出發前,又有兩位老兵因為孩子的反對未能成行。所以該團只有9人成行。回國觀光的老兵們,共同商定要前往騰沖的國殤墓園,為陣亡戰友敬獻花圈。這次回國訪問的老兵們是數十年來第一次返國,都很高興。
緬甸華人華僑訪問團的成功訪問,打消了眾多遠征軍人心中的疑慮,一些老兵為此向中國駐曼德勒總領事館提出,花那么多錢回國訪問,還不如花幾塊錢人民幣給他們發一紙蓋政府紅泥大印的證明,“只要說我們打過日本鬼子,為國家做過貢獻,就心滿意足了!”
出我意料之外,情況很快就有了很大很重要的變化!我訪緬回國沒多久,正逢2005年八九月間,我國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60周年,我激動地收看了這年9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所作的重要講話,講話中特別表彰了遠征軍名將戴安瀾將軍。這真是高屋建瓴、振聾發聵的講話!我看到了胡總書記親自給八路軍、新四軍健在老兵頒發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特制的紀念勛章的情景。沒幾天,我又從報紙及網絡等傳媒上看到了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健在老兵也得到同樣的勛章,還得到了獎金。我為我們國家歷史的進步而興奮,我為在緬甸的這些遠征軍老兵們實現夙愿而高興。
不久,在國務院頒布關于振興文化產業的政策文件后,我終于見到了段稚荃總領事。此時,他已從緬甸任滿回國,在擔負外交部信使隊的重要工作。這天,他拎著沉沉的一大布袋材料來到我在京的工作室。他聽說筆者在籌拍一部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的故事大片,就帶著這些材料給我詳細閱讀了解,以表支持。那大袋子打開,里面全是他出任曼德勒總領事期間,遍訪尚健在而流落在緬中國遠征軍老戰士,調研搜集到的他們的各種材料。他親自為每個老戰士做了檔案,有每人的姓名、籍貫、原所屬部隊、參加過的在緬抗日戰役,還有其現在在緬生存狀況及家庭情況等等。段老總是攝影愛好者,照相機隨身,因而大部分都配有照片。我在材料中讀到一份在緬抗戰老兵請愿書,是好幾位抗戰老兵以緬甸“現生存之抗日遠征軍老戰士”的名義,向中國駐曼德勒總領事館遞交的請愿。我讀了很受感動,很有感觸!現摘錄部分文字如下:
“華夏大好河山,自日寇侵華,鐵蹄所至,生靈涂炭,家破人亡,親人流離失所。處此國仇家恨之際,中華兒女熱血沸騰,咸懷保家衛國之心,慨然從軍與日寇周旋,轉戰千百,為了戰局之需要,有的奉調入緬,支援友邦盟軍,是為中國遠征軍在緬之戰,其艱苦處,非筆墨可書,多少中華兒女精英,血灑佛國,棄尸異域,其英烈悲壯處,使日寇喪膽,勝利終歸正義之師,迫令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勝利之聲響徹世界。遠征軍之功績曾獲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周恩來總理及彭德懷元帥和蔣介石等褒獎,題詩及贊揚肯定,更得盟軍的表彰。抗戰勝利后,中國遠征軍除部分回國之外,留下在緬的老兵,多數無法歸籍,而滯留海外,靠個人所能掙扎生存。轉眼半個世紀過去,早已被人遺忘,所幸尚存有識之士,在各方支援下,建碑立廟,使犧牲在海外的忠魂義魄,有所皈依,永昭后世。現尚健在的抗日遠征軍,都已逾八十,老弱病殘,不復有當年之氣魄繁華,更不敢自談遠征軍的功績,只有讓后世去評論,讓歷史去見證。但為了不讓保家衛國血灑海外河岳的英雄兒女們被人遺忘,故我等特發起請愿,懇乞祖國政府有關方面,給予追認遠征軍的史實和功績,有所表現(不過一紙褒獎,作為抗日紀念而已),以慰炎黃兒女血灑異域的壯烈事實。”
老兵們的請愿書得到了段總領事與總領館外交官們的高度重視。段總領說:因為經常和老兵們打交道,中國駐外人員都非常了解老兵們的真實狀況與他們的渴切心愿;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這年開春,他將所搜集整理的這些老兵材料,向國內有關部門送呈。其中段稚荃有這樣一段文字: “散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老兵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也是一段特殊歷史的產物。在緬甸和滇西的山水間,他們曾為中華民族血灑疆場,抗戰勝利后,他們因種種緣由而滯留異域,艱苦打拼,雖身在異鄉,但都有一個共同之聲,即希望中華民族強盛,祖國早日統一。” 他也曾向國內建言,現在緬甸活著的老兵不足百人,我國政府可考慮對在緬遠征軍老兵的抗戰歷史功績予以充分肯定,并頒發相關獎章,以滿足他們的渴切心愿。
半年多之后,也就是這年9月3日,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作了重要講話。同時,我國駐曼德勒總領館得到國內有關部門指示,向近百名在緬中國遠征軍老兵頒發了抗戰勝利紀念章、頒獎證書及慰問獎金。圖8到圖13,是段老總提供的當時在曼德勒為抗戰遠征老兵頒發紀念章、頒獎證書及慰問獎金的照片。這年國慶節,按慣例,曼德勒總領館像我國所有的駐外使領館一樣,隆重舉行國慶招待會,獨特的是曼德勒總領館國慶招待會設了“中國遠征軍老兵專桌專席”,出席的老兵胸前都佩戴著剛頒發的抗戰勝利紀念章(見圖14、15)。眾所周知,不久,這些老兵還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有了海內外傳媒紛紛報道的“遠征軍老兵歸來”活動等。
(本文的段稚荃總領事在緬訪問抗戰老兵,以及2005年我駐曼德勒總領館向在緬抗戰老兵頒獎活動的照片由段稚荃先生提供,在此謹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