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從1999年11月20日中國開始載人航天飛行試驗伊始。新華社軍事總分社的攝影記者就用鏡頭跟蹤了幾乎所有具備拍攝條件的神舟發展歷程,用一個個精彩畫面見證了中國人的飛天之路。本刊記者在第一時間采訪了剛完成“神九”發射、回收現場和指揮大廳報道的記者王建民、查春明、李剛。聽他們講述圓滿完成這次重大報道的經驗,分享他們成功的喜悅。
王建民:力求突破拍出絕片
王建民從事攝影報道已有39個年頭,現為新華社首席軍事攝影記者。從拿起相機投身攝影事業起,與共和國發展歷程相關的重大事件報道都有他的身影,今年他剛獲得中國攝影金像獎。王建民的事業座右銘是:“每一次報道都是一場戰役,每一次采訪都要有制勝的法寶。”
王建民多次報道神舟載人航天工程,去過6次酒泉發射基地,全程報道過天宮一號,神舟八號對接試驗等。但對于這次神圣而關鍵的天宮一號與“神九”載人交會對接報道,王建民則是如履薄冰,以敬畏使命的認真,努力做好每一步。雖然,神舟九號要到6月16日才發射升空,但擔負酒泉發射現場報道的他,早在6月8日就隨專機抵達酒泉。
6月9日,“神九”從組裝廠房轉運到發射塔架,現場有300多名記者在圍堵采訪,那是一場絕對壯觀的新聞大戰,各種新鮮的報道武器都用上了。測試廠房從未對攝影記者開放過,這次王建民經過努力,成為唯一獲準進入高達11層的測試廠房自由活動的攝影記者。轉運是當日上午9點開始,王建民被允許8點進入測試廠房,一個小時的提前量是以往神舟采訪中不曾有的恩賜。他沒顧上吃早飯,早早就趕到現場,在測試廠房1至11樓來回選擇機位。他帶上了為報道準備的所有器材,佳能1Ds-Mark、佳能1D—Mark IV機身,15毫米,16—35毫米、28—300毫米,100—400毫米4只鏡頭,進行了各種角度的拍攝,一個簡單的想法,機會難得,拍出絕片。
“神九”所發射火箭的整個轉運距離是1公里,平均每分鐘移動5米,看起來很慢,但對于拍攝者來說,你想拍出不同尋常的片子,就要上下左右移動,還要更換鏡頭選擇機位,變換畫面視角,時間一點不寬裕。王建民算好了提前量,在“神九”移出廠房后,迅速下到廠房外有利位置,用廣角鏡頭拍攝了船箭塔三位一體的組合轉運畫面,并在現場馬上用海事衛星上傳照片,后來海內外網絡,報紙采用非常好。有意思的是,因為光線和廣角鏡頭的關系,他自己的影子也進入了畫面,玩了把時尚的攝影。當然作為有心人,王建民也拍攝了現場時髦記者的噱頭畫面,記錄了現代傳媒人的另一面。
6月12日是“神九”發射前的系統合練,是正式發射前唯一的一次對記者開放的采訪,其中航天員在問天閣與記者見面。航天員上車前往飛船是報道重點,但現場采訪記者眾多,拍攝時間又非常短,滿身重負器材的王建民憑著經驗,搶拍到了唯一一張三位航天員形象都很好的露臉照片,這一瞬間非常難得。
6月16日是神舟九號飛天啟航的日子,雖說發射時間定在18時37分,但相關報道早在14點就開始了。航天員15點47分的出征儀式,要求記者們14點30分到現場,有的記者為了搶到好的拍攝機位,提前4小時就到了現場。王建民在拍完航天員出征儀式后,馬上返回駐地發稿,之后立即出發趕到發射現場,準備“神九”的發射報道。攝影記者報道指定區域是測試廠房前空地和測試廠房的樓上,王建民在樓下場地拍攝,擔任搶發圖片重任的同事李剛在樓上。
沒想到,六月的酒泉發射基地猶如火焰山,雖說是下午17點后,但地表溫度超過50℃,王建民連攝影包都不敢往地上放,怕攝影器材被烤壞了。王建民在三腳架上裝上佳能1D Mark IV配100—400毫米鏡頭拍橫畫面、佳能1Ds—Mark配28-300毫米鏡頭拍豎畫面。從1小時發射準備,發射塔架張開起,王建民和李剛就開拍了,采用的都是即拍即傳的方式發稿,每拍完一張,照片不到一秒時間就進入了新華社總社的發稿系統。王建民說,以佳能1D Mark IV最高連拍速度,采用追隨拍攝,拍攝過程很順利,一分鐘拍了159張,全程記錄了“神九”壯觀絢麗的升空場面。其實,全部拍攝時間只有一分鐘,火箭飛得太快。
拍“神九”發射是決勝60秒,拍“神九”飛船返回卻主要看飛船落地前的位置。為了爭取最好的拍攝條件,王建民24日就趕到了內蒙古四子王旗的預定降落場,想法非常簡單:上最先抵達降落點的指揮直升飛機,拍攝飛船落地前和落地時的空中畫面,搶拍開艙和航天員出艙的畫面。
在“神九”降落區指揮中心,王建民了解到,中央電視臺可以采用傳輸給指揮大廳的任務信號保障,這樣央視將始終可以用實時畫面完成直播,而王建民作為新華社記者是安排在第六架搜救直升機上,整個預定降落區有2000平方公里之廣,飛船只有5平方米大小的落地面積,等飛機30分鐘后趕到時,估計別人的照片都發出去了。王建民主動找執行飛行任務的陸航團領導商量,得到只要總裝指揮部領導同意,陸航團將為他上機優化配重的承諾。可這也不輕松,指揮機的人員名單一個月前已經確定,機上乘員都是擔當任務的各路指揮長,不僅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有的還是一個蘿卜幾個坑,比如負責開艙門的同志就要兼管通訊聯絡。經過幾天努力,直到飛船降落前一天的6月28日,王建民終于得到有關領導的首肯,可以上指揮機了。在飛船返回接近落點時,指揮機將是在附近空中盤旋等候的第一架直升飛機。
利用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王建民拍攝了在指揮機上各路指揮長的工作鏡頭,尤其是陸航團飛行指揮長發現目標后的喜悅激情畫面,是大家從未見到的。隨著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上空的一聲巨響,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沖破大氣層,張開水母一樣的降落傘,降落在綠茵茵的草地上。坐在右舷位置的王建民,在空中完整記錄了這一過程。記者曾多次采訪神舟報道的攝影記者,以我的眼光看,王建民拍攝的飛船落地瞬間的照片,是這幾年拍攝神舟降落最精彩的畫面:在飛船落地的瞬間,降落傘正好把影子投在落地塵土上方。
返回艙落地后鉆出飛機趕赴落區中心的途中,王建民發現乘車趕到的各路大軍到得真快,轉眼已近在咫尺。現場的警衛對靠近人員控制得非常嚴格,穿攝影服的王建民同樣被推搡得站都站不穩,但見縫插針地完成任務要緊,哪有時間商量和爭辯。等下機后5分鐘用海事衛星發完稿時,王建民才發現新配的高級眼鏡只剩下一塊鏡片,隨身的佳能1Ds—Mark相機已不知去向,好在后來他看見現場的公安正神氣地替他保管著。
問起“神九”的采訪得失,王建民說,真沒什么可說的,每次都是盡力完成任務,沒什么難不難的。只是這回的工作照細看有點慘,是獨眼瞄準發的稿。
查春明:從靜態屏幕中拍出動感
新華社駐海軍首席攝影記者查春明,這次駐守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在酒泉成功發射升空后的13天里,三位航天員在太空中的一系列精彩動作,都會在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屏幕上演,最為精彩的一幕就是神舟九號與天宮
號的交會對接。查春明這次的報道任務,就是在這里用手中的相機,記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兩次交會對接,見證飛船“吻”天宮驚心動魄的一瞬間。
從“神一”到“神九”,北京航天飛控中心成為舉世矚目的地方,也成為查春明最熟悉的地方。他在飛控中心的主要工作場地有三處:一層的新聞中心,二層的飛控大廳和三層的觀摩廳。總結歷次拍攝經驗,這次他把拍攝地點選在了三層觀摩廳的最后一排。在這里的好處有三點:一是視野好,居高臨下,整個大屏幕盡收眼底,可以隨時抓拍;二是有寬帶網線。便于隨時發稿。為保證各家電臺和網絡媒體進行現場直播,這里專門架設了電話,開通了寬帶,也為查春明在第一時間把照片傳回總社提供了方便。三是這里還有座位,每次拍攝幾個小時盯下來,不至于過度疲勞。
根據報道任務,查春明選取了4個重要拍攝節點:一、6月16日神舟九號發射段;二,6月18日自動交會對接段:三、6月24日手控交會對接段;四,6月29日神舟九號返回段。十幾天在同一個現場對著同一塊屏幕,要想拍攝出不同的照片,不是件容易的事。為此,他心中感到壓力很大,采取了如下應對措施:首先,要做到頭腦清醒,提前熟悉各個主要節點的流程,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做到眼疾手快,只要發現航天員在太空中有新的動作出現,就要及時捕捉下來,以免延遲發稿留下遺憾。還有。就是將眼前大屏幕的左中右三部分畫面當作變換的場景。屏幕雖然是死的但畫面內容是鮮活的,變不動為動,使拍到的照片內容豐富,力爭做到畫面不重復。
比如,當“神九”與天宮對接的一剎那。大屏幕中的三個分屏幕同時出現了不同場景,不同視角的畫面。當時整個大廳上千人都屏住呼吸,靜得出奇,空氣仿佛都被凝固,查春明說當時仿佛聽到了自己的心跳。盡管緊張到如此程度,他還是用變焦鏡頭對準三個屏幕輪番進行快速抓拍,使拍到的照片相互呼應。既有航天員操控飛船的鏡頭,又有天宮看“神九”的畫面,還有“神九”與天宮對接的完整場景,多角度地記錄了交會對接的全過程。照片傳到攝影部后,很快被后方編輯編發。
查春明采取了即拍即傳和寬帶上載相結合的兩種方式,確保了照片的時效性。他遇到的問題是即拍即傳軟件雖然快捷,可是當進入系統的照片多了以后,容易造成積壓,形成通道堵塞,反而影響了照片的傳輸速度。相比之下,這次的寬帶上載傳輸照片倒是比較穩妥,不大容易出現問題。再就是為了減少照片編輯程序,照片拍攝時格式不宜設定太大,JPG格式設在1兆左右即可,拍攝完就直接發送,節省了不少寶貴時間。
回望這次“神九”報道,查春明播發通稿照片74張,采用情況也令人鼓舞。6月16日,他拍攝的“神九”發射成功時三位航天員在飛船上的照片,被近200家報刊采用,成為一段時間里新華社“神九”發稿中采用率最高的照片。就連選用照片比較苛刻的《中國青年報》,也在頭版頭條用4欄的篇幅突出采用了這幅照片。6月18日。他拍攝的三位中國航天員自動交會對接后首次進入天宮一號的第一張“太空全家福”照片,經新華社發出通稿后,被284家報紙采用,成為新華社這次“神九”報道采用率最高的照片。
李剛:令人生畏的快槍手
新華社軍事攝影記者李剛,是同行中公認的快槍手,他在“神九”報道中的任務簡單明了,就是在發射現場用最快速度把精彩畫面發出去,和電視等媒體一較高下。他認為。記者的發稿速度應該與新華社世界性通訊社的地位相符。
6月16日下午,李剛選擇了在酒泉基地測試廠房的樓頂位置拍攝。他到現場的第一步工作是測試各種無線和海事衛星信號,準備多路發稿的應變技術裝備。他說現場有300多位記者,誰都想用最快的手段發出照片,這就要求你對現場通訊信號進行準確預判和有效利用,實際上大家都明白如何快,但有時還有操作手法和應變預判的比拼。電視有發射基地的專線信號保障,優勢明顯,我們要立足現有裝備獨立完成對現場通訊信號的有效占有,這也是與電視、網絡等媒體競爭的唯一出路。
在房頂拍攝的好處是位置高,干擾少,缺點是角度單一,行動受限,沒人可以幫你。李剛說,制高點有了,剩下的就是按照發射前的預案對拍攝和發稿細節進行最佳整合。李剛使用帶有佳能WiFi傳輸模塊的相機,采用了多路準備的即拍即傳。對即拍即傳,攝影記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是拍完后在相機上選發,李剛采用的是選著拍,預先設定要拍的畫面節點,采用小于200k的數據格式,一臺相機連線即拍即傳,另一臺則通過電腦傳輸,前提是不要過多在拍攝畫面上進行糾纏,應是第一時間傳出點火畫面才是正確決定。他認為,這次前方記者和后方編輯在縝密準備下發稿銜接得較好,整體發稿的質量和速度都有所突破,因而文字和圖片發稿時效都為新華社“神九”報道創下了世界第一。
李剛和記者講了個采訪細節,在“神九”航天員出發前的問天閣,李剛突然發現電信的3G沒有信號了,他趕緊換了張卡,切換到聯通3G網絡,不到30秒時間,他端起相機時,航天員已經出來了,正好趕上拍攝發稿。好險!如果不是細心檢查了信號并果斷及時換卡,這個場景的照片就無法及時發稿。李剛說,當記者千萬別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在現場拍攝時,他準備了移動,聯通,電信的2G,3G網卡和信號放大器,當然還有應急的海事衛星設備,更要注意現場掌握網絡信號的上載速率,判斷并選用速度最快、信號最好的。
在“神九”發射現場,李剛采用雙機拍攝,兩路傳輸,1分多鐘時間內就發出了十幾張經典瞬間的合格照片。這種發稿速度對任何一個新聞記者都是挑戰,李剛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