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拍攝一張普通的照片來說,攝影師希望僅僅通過按動一次快門且不做后期處理,就得到自己預想的效果,這其實需要花費不少心思。而對于拼貼作品來說,不要以為后期處理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它同樣需要攝影師前后在很多地方加以注意。下面就請跟我來了解一下完成一幅拼貼照片所需經歷的幾個關鍵步驟。
前期預想
所謂“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開始拍攝和后期處理前,攝影師都要有所預想和計劃。心中有一幅最終作品的草圖,不僅使得拍攝過程事半功倍,而且減少了后期處理的工作量。同時,攝影師永遠要記得一點:照片處理軟件Photoshop并不是萬能的,也不要妄想用一張本身質量并不好的照片得到一幅成功的拼貼作品。攝影師只有在前期充分做好思想上的準備,才能在拍攝過程中把握好所需的各張照片的拍攝時機、用光、曝光等,從而使得最終拼貼成的作品顯得自然和諧。
圖片管理
試著建立一個自己的素材庫,在空間足夠大的移動硬盤上將各類照片進行分類和管理,不僅可以節約搜索所花費的時間,而且可以循環利用,以備不時之需,可謂‘經濟’,“有效”。
后期處理
1 圖層是關鍵
對于照片的后期處理,尤其是“大手術”而言,利用“圖層”進行工作是保證整個工程進度和質量的關鍵。“圖層”以及“蒙版”的好處在于快捷、可逆、損失小。
2 摳圖是難點
使用過Photoshop軟件的讀者都知道,從一張照片中截取某一個物體,也就是所謂的“摳圖”是一件考驗耐心的技術活兒。盡管軟件中提供了一系列自動摳圖的工具,但是要做到精準、干凈、完整,還是需要攝影師手動選取選區。
其實摳圖工具的原理是將被摳取的物體從與背景的對比中分離出來,這種對比包括明暗對比和顏色對比。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在拍攝過程中就盡可能地讓被摳取的物體與背景形成對比,從而方便后期的處理工作。比如逆光的樹葉,樹葉呈暗調,背景天空相對明亮。
順便說一句,我喜歡利用“背景橡皮擦工具”來摳取畫面中的物體。這個工具非常有用,盡管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和研究,但是如果用好的話,它幾乎可以用來摳取任何物體,包括樹葉和頭發。
3 合成須自然
耍讓來自不同圖片的不同元素拼接合成在一起又顯得自然,這并非易事,我稱之為拼貼照片的“可信度”。提高“可信度”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顏色:在最終合成的作品中,不同物體的原始顏色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相近的顏色不僅可為后期調整省下不少功夫,而且可以使畫面和諧統一。
,材質:不同物體的材質越相近,最終合成的效果越自然。
比例:另一個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人忽視的因素就是物體的比例,也就是說各個物體應該保持合理得當的尺寸和比例,不夸張。不古怪。要做到這一點,在前期拍攝的時候,可以選取相同焦段和拍攝距離進行拍攝。
光與影:如果不是出于特殊需求,最終合成的照片中還是應該遵守“一個太陽”的原則,即各物體的用光或所呈現的陰影應該一致,至少是相似的。比方說,如果要合成兩個物體,其中一個物體受到的是左側光,那么盡量保證另一個物體的受光面也是左側。同時,它們所受光的量應該是相近,均勻的,不要給人或“重”或“輕”的感覺。
如果原始照片中的物體是有明顯的陰影,而且在摳圖時未將陰影一同摳出的話,那么在合成照片中,要重新為該物體添加一個陰影,同時要注意這個“人造陰影”的硬度,要根據受光的情況進行調整。
從上一張照片中,您可以看到我所添加的受光面的情況。
其實有一個小竅門可以避免考慮太多光影的問題,那就是在多云天氣時拍攝物體,這樣就沒有太陽直射物體的情況,也就避免了明顯的光影。同時,在后期處理過程中,可以運用“減淡或加深工具”來重新處理光與影的關系。
以上所說的因素都顯得十分重要,因為我們希望當觀眾在欣賞一幅此類作品時,他們能一眼看出這是一個“不真實”的場景,但不是“不可信”的場景,也就是“魔幻”和“造假”的區別,觀眾能接受前者但不是后者。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在進行此類作品的制作時,圖片質量高的素材是成功的保證,這就要求攝影師擁有一臺好的相機,幾只好的鏡頭。這樣哪怕在后期進行大幅度的裁剪和摳圖也還能擁有較高的像素和質量。當然。盡可能降低拍攝時的ISO數值也十分實用,因為一般來說,ISO數值越高,照片所具有的噪點越多。如果將畫面放大后,我們會發現一些或深或淺、對比強烈的像素,而像素之間的對比則增加了自動選區功能的難度,使摳圖的精準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