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照亮自然界,分辨出了景物的顏色與形狀。因為有了光,人類才發明了攝影,記錄下色彩繽紛的世界。當人們能用彩色記錄影像時,卻發現實際拍攝的色調有時與現場效果相差很大。比如,早晚的日光呈現紅色。陰雨天呈現冷灰色;鎢絲燈光呈現橙紅色……所以,自古以來,百姓之間一直流傳著一些和顏色相關的俗語,如“燈下不觀色”。這說明人類對色彩的觀察古已有之,很早就知道光不是無色的。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Kelvin)研究總結的“色溫”的理論,揭示了不同條件下,光與色的密切關系,對攝影實踐有重要作用。
什么是色溫
色溫是表示光源中,光譜成分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是衡量光源顏色的國際標準,并不是溫度的概念,是借用一個黑體(全輻射體),從絕對零度(-273℃)開始加溫,當溫度升高到800℃左右時,顏色開始由黑變紅,隨著溫度不斷升高,其顏色會隨溫度的升高而產生紅、橙,黃,白,藍的系列變化。黑體溫度每升高1度,色溫值相應增加1K(Kelvin的縮寫,此處為色溫值的單位)。色溫值越高,短波光越多,光源顏色趨向藍色;色溫值越低,長波光越多,光源顏色趨向紅色。這種黑體隨溫度變化而產生的顏色變化,和全輻射光的顏色變化基本一致(不是絕對一致)。為了明確和統一光源顏色的衡量標準,就將黑體加溫后產生的相對溫度值,轉借于光源顏色變化的衡量標準值,統一標稱為“色溫”值。
色溫的國際標稱單位是K(為紀念物理學家開爾文KeIvin)。色溫值則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一般來說,中午日光色溫值約為5500K、日出日落時的色溫值約為2000K左右,攝影專用鎢絲燈色溫值約為3200K或3400K等等。
白平衡(WB)的應用
白平衡(WB)是數碼相機中,用以適用于不同色溫場景拍攝的重要功能設置,可以調整相機的色溫設定,修正色調偏差。很多影友在完成拍攝任務后,看到的色調效果和理想的結果總有差距,原因就是在拍攝前沒有正確設置白平衡。如果拍攝前就把白平衡設置到所需要的值,就能使影像結果達到理想的色調要求。所以要逐漸養成根據創作需要,隨時調整白平衡的習慣,使其得到準確的色調還原。更要學會利用白平衡為創作服務,做到巧用色溫的差值,完成主題創作。
實踐中,很多時候機內白平衡并不完全適用于現場色溫,需要進行調整以烘托主題氣氛。例如拍攝日出日落的火熱氣氛、冰天雪地的寒冷境界,溫馨舒適的室內環境等等,巧用白平衡,渲染主題思想,對于攝影愛好者來說,這是學習色溫知識、掌握白平衡的真正目的。
拍攝圖4時,為了強化日落后美麗的晚霞,需要采用機內色溫設定高于現場色溫的做法,使畫面中的天空趨向于紅色,夸張晚霞的現場氣氛。這就是合理利用色溫的差值,為攝影創作服務的典型例證。
拍攝圖5時,為了體現冰雪世界的寒冷,有必要采取機內色溫略低于現場光色溫的做法,使畫面中的總體色調偏向藍色。加強嚴冬寒冷的視覺印象。最終達到利用色溫差值,完成攝影創作的目的。
圖6展現了溫馨舒適的生活空間環境。拍攝時,根據室內光線的具體情況,采用機內色溫略高于現場光色溫的做法,讓室內環境的色調呈現出溫暖舒適的效果。
數碼攝影中白平衡的調整,類似于傳統攝影中色溫轉換濾光鏡和色溫平衡濾光鏡的使用效果。傳統攝影的色溫調整是通過濾光鏡完成的,操作很繁瑣,需要通過附加或更換濾光片,才能達到改變色溫值的目的,每一片濾光鏡只能校正一個色溫段,無法進行精準校正,不能直接觀察拍攝結果,稍有疏忽很容易使拍攝結果出現差錯。而數碼攝影是通過機內白平衡進行校正的,操作方便快捷、精準細致,并能當場觀察拍攝效果,調整過程是連續無極差的。這是數碼攝影的又一特點,令膠片攝影望塵莫及。
傳統濾光鏡的種類有:①色溫轉換濾光鏡——雷登80A、B,C(深藍色)和85A,B,C(深琥珀色)。通過置換濾光片,可以轉換日光或燈光色溫的效果。
②色溫平衡濾光鏡——雷登82 AB,C(淺藍色)和81 A,B,C(淺琥珀色)。通過置換濾光片,可針對日光或燈光色溫進行小范圍的校正。
傳統濾光鏡都是獨立的光學濾鏡片,使用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在鏡頭上裝卸,色溫的矯正只能分段進行,每一片濾光鏡只能矯正一種色溫值。濾鏡片使用起來不但麻煩,攜帶也不方便,而數碼相機白平衡的調控是在相機內部完成的,無須攜帶配件,一般可以從2500K--10000K范圍內做連續調整,設置方便,連續性好,可以隨時觀察拍攝效果。
很多攝影愛好者把白平衡的運用錯誤理解為單純的色溫變化,認為色溫越高色調越偏藍,色溫越低色調越偏紅。聽起來好像是對的,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在攝影實踐中,白平衡的運用是由數碼相機內設置的色溫和拍攝現場的色溫差值決定的。運用規律是:①機內的色溫值高于現場色溫值,畫面色調偏紅,而且越高越紅;②機內的色溫值低于現場色溫值,畫面色調偏藍,而且越低越藍;⑨機內的色溫值等于現場色溫值,畫面色調正常。也就是說,畫面的色調變化取決于機內色溫與現場色溫二者的差值變化,差值越大色調偏差越大,差值越小色調偏差越小,差值為零,色調正常。
在使用數碼相機時,一定要讀懂說明書中的白平衡設置。因為,白平衡有多種設置方法,如果不仔細研究,就無法正常發揮它的作用。以佳能相機為例,它的白平衡設置有四種:①自動白平衡(AWB)。②圖形設置白平衡。③自定義設置白平衡(借助灰板等)。④手動設置白平衡(K)。這四種方法雖然都能調控色溫,但是,調整結果卻大相徑庭,必須了解清楚,否則會嚴重影響創作效果。通過實踐,我認為在攝影創作中,手動設置白平衡(K)是最佳方案,它可以從2500K~10000K自由調整,調整效果細膩準確,是前三種設置無法做到的,也是學習色溫理論的最好助手與實踐工具。
1)自動白平衡(AWB):在這選項下,完全由相機自行處理各種環境下的色溫平衡,人為無法控制。它的適用色溫有一定范圍,如3000K~7000K,超過這一范圍,自動白平衡將失去作用。因此,自動白平衡(AWB)不是萬能的,必須了解某款相機的色溫寬容度范圍,在這一范圍內使用。在先學習一些色溫常識后,再正確選擇什么時候使用自動白平衡(AWB),這才是正確的使用方法。建議不要過分依賴自動白平衡,因為過于依賴,對攝影創作及學習色溫理論很不利。如果一直使用AWB,你將永遠弄不懂白平衡的原理與控制方法,也體會不到調整色溫帶來的創作快感。因此,在藝術攝影創作中,我不建議使用自動白平衡。
2)圖形設置白平衡:為了方便攝影愛好者的使用,增加攝影的便利性,數碼相機設計者設計出了白平衡的圖形選擇法,使用者可以根據現場情況,直接選擇合適的圖形進行拍攝。遺憾的是,每一種圖形只能針對一種色溫值,使用時不能進行更細致的調整,創作時局限性很大,因而只適用于一般性拍攝。
3)自定義白平衡:這種設置可以在現場光源下,通過測量純白紙或18%的標準灰板,求得該現場下的正確色溫值,使被攝景物得到準確的色彩還原。自定義白平衡的運用,適合對色彩要求非常嚴格的拍攝工作。如文物檔案,產品廣告的拍攝等等,可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操作時必須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通過測量白紙或測量標準灰板得到準確的白平衡參數值。
注意測量白紙時必須增加兩檔曝光以后再進行曝光測試,不然自定義白平衡失效。所以建議準備標準灰板作為自定義白平衡的測試標版,這樣可以直接得到比較準確的自定義白平衡,無須進行補償曝光。
4)手動白平衡(K):這是學習色溫知識的最好途徑。也是攝影創作控制色溫的最佳手段。通過熟悉這一設置,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色溫理論,也能更加細膩地(以100為單位增減)調控色溫差值,達到主題創作的要求。建議按照前面提到的調整方法,強迫自己使用手動白平衡進行反復練習,摸索自然光和人工光的色溫規律,從中積累經驗。經常使用手動白平衡調整色溫進行創作,對初學者來說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