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舉重隊囊括8金1銀的好成績,這唯一的一枚銀牌就是男子77公斤級。
倫敦當地時間2012年8月1日,奧運會舉重男子77公斤級決賽的最后一輪試舉,全場觀眾屏息凝視,等待中國名將呂小軍的最后一擊。抓杠,提拉,深蹲,起!杠鈴穩穩地舉過頭頂,呂小軍以抓舉175公斤、挺舉204公斤,總成績379公斤刷新了世界紀錄,為中國舉重隊拿下倫敦第四金!
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呂小軍扔下杠鈴,沖向場邊,將教練于杰抱到了舉重臺上,于杰也緊緊地抱住他。同時,遠在湖北省潛江市的呂小軍父母早已熱淚盈眶。父親呂帥良搓著雙手,念叨著:“這是從地里刨出來的金牌。”
從小就是“大力士”
呂垸(音同“院”)村是漢江邊上的一個村莊,平原上的土地一眼望不到邊。1984年出生的呂小軍,從小就愛運動,喜歡在開闊的田野上瘋跑,身體素質非常好。呂帥良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時說,小時候的呂小軍投擲、跳遠、短跑都很強。一次到同學家玩,年僅10歲的小軍輕輕松松就用雙手將30公斤的啞鈴舉起,小伙伴們瞠目結舌,因此給他起了個“大力士”的綽號。
1997年的一次村小學運動會上,呂小軍在男子60米短跑比賽中跑得飛快,引起了潛江市體校舉重教練鄧明虎的注意。鄧明虎當場讓呂小軍進行了幾個立定跳遠。“小軍個子不高,但肩寬、身架好,爆發力強。”如今已升任潛江市體校校長的鄧明虎依然清晰地記得呂小軍當時的表現,他告訴記者,“小軍那時根本不知道舉重是什么,但他喜歡鍛煉身體。我跟他一說來練舉重,他就同意了。”第二天,鄧明虎又找到呂帥良夫婦,要求將呂小軍招入體校。盡管知道練舉重很苦,但呂帥良認為鍛煉好身體是“本錢”,何況兒子喜歡,也就沒有反對。不過呂帥良提了一個要求——堅決不能落下文化課,一定要邊讀書邊訓練。“我當時想,讀書是個大事情,就算是將來回家種地打農藥也得會看說明書才行呀!”說到這,樸實的呂帥良呵呵地笑。
就這樣,13歲的呂小軍第一次離開了家。在鄧明虎指導下,呂小軍在潛江市體校開始基礎訓練。鄧明虎說:“小軍很能吃苦,教練制訂的訓練計劃都能完成,雖然不是很完美但也很不簡單。”訓練中,呂小軍的手掌和肩胛經常被磨破,但從沒聽他叫過苦。
在潛江市體校待了兩年多,鄧明虎將呂小軍推薦到省舉重隊。經過在那里一年多的訓練,他在2000年的全省青少年舉重比賽中,獲得了69公斤級第一名。第二年,在同樣的比賽中,再次獲得同級別冠軍。
心疼家人險些退役
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呂小軍訓練的費用和一家人的生計全部靠種地。為了讓小軍安心訓練,呂帥良和老伴王愛萍每天起早貪黑。“最多的時候,我們倆種了30多畝田,大多都是租種同村閑置的田地。”然而,由于王愛萍身體不好,醫療費花得很多,一家人的生活仍難以為繼。這也曾使呂小軍萌生放棄訓練的念頭。2001年,呂小軍離開省舉重隊,回到老家跟著叔叔跑起了運輸,想賺錢養家。
“我當時覺得太可惜了!”鄧明虎說。于是,他親自跑到呂家,勸說愛徒不要放棄。呂帥良夫婦也跟著一起勸,表示自己還年輕,希望兒子堅持訓練。在父母和啟蒙教練的勸說下,呂小軍終于又回到省舉重隊。此后,為了不讓兒子擔心,呂帥良從不跟呂小軍提任何要求。家里最困難時,老呂還瞞著兒子跟人借了3000塊錢。后來,國家開始實行農村稅費改革,老呂一家的生活才逐步寬裕起來,呂小軍也在2003年如愿進入了國家隊。
此后,他進步得很快。2003年,獲全國舉重錦標賽男子69公斤級第三名;2004年,獲世界舉重青年賽男子69公斤級第一名和中日韓舉重邀請賽男子69公斤級第一名。然而,就在呂小軍的舉重事業蒸蒸日上時,傷病險些讓他跌入低谷。2005年至2008年期間,呂小軍因訓練受傷處于半休狀態。“那時小軍腰傷非常嚴重,成績一直不好。”鄧明虎說,他多次與呂小軍通電話,表示關心,給予鼓勵。“有時候他會打電話回家,情緒很低落。”呂帥良也回憶道,“不過他告訴我們,不管成不成功,他都要堅持下去。”
2008年,呂小軍重新恢復訓練,轉練77公斤級,并迅速取得好成績。2009年,他獲得了舉重世錦賽抓舉冠軍、挺舉亞軍和總成績冠軍。拿到獎金后,呂小軍便將其和部分工資寄回家里,一心想著要改善父母的生活。此后,只要有奪冠的賽事,呂帥良總能收到兒子往家里寄的錢。
今年7月25日,呂帥良給兒子打電話時,呂小軍正收拾行李。呂帥良告訴兒子:“爭取好的成績,等你回來。”8月2日凌晨,頒獎典禮一結束,呂小軍第一時間撥通了父親的電話:“爸爸,你好,你在哪?”聽到兒子熟悉的聲音,呂帥良竟一時說不出話來。知道兒子現已回國,呂帥良天天盼著他能回家看看:“小軍從農村出去十多年,非常不容易。我們家窮,他能拿到金牌爭光,很榮幸,村里人都為他感到驕傲。”談到對兒子未來的期待,呂帥良說:“他的人生他自己會安排好的,我們只希望他繼續留在中國,因為是中國培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