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拔干部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官德”如何考量,地方政府多有探索,卻一直難解。方法不少,效果甚微,未見官德彰顯,先見官場作秀,弄出一地雞毛。
不久前,四川彭山出臺新制度,提拔干部要先征求其父母、鄰居甚至小區物業管理者的意見,不愛做家務要被扣分;江西萬安則制定了《科技干部道德評價民意測評表》,從政治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四個方面設立74個考核指標,共計100分。
孝順父母、熱愛家庭的人是不是更能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巨貪、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是個“十足的孝子”,但事實證明,對父母孝順未必就會對黨忠誠、對民眾守信。
民意測評是不是越細致越能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湖南漣源經濟開發區不久前公開選調干部,停薪留職人員獲得的測評分數竟然比正常上班的還高。一場鬧劇反證了這類測評不靠譜。
對于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而存在的官德,紙面上的100分在現實里很可能失重、失真。我們大多都經歷過類似的德育考試,知道“正確的選擇”和“選擇了什么”之間總存有距離,標準化的品德試卷并不能拉近這一距離,相反,很多時候,它成了一些道德潰敗、底線失守官員的遮羞布,讓人看不到滿紙“仁義禮智信”下面有怎樣的權力尋租、暗流涌動。
官德不是考出來的,是監督出來的。品質的培養只能在權力透明的條件下才能完成。完善的制度、良好的政治生態是培育官德的土壤。缺乏制度的約束,再多的道德測評都是浮云。
“不愛做家務要扣分”的干部考核制度引發輿論激烈批評,當地媒體很有些不服氣,發表文章說,彭山“把‘抽象’的德變為‘摸得著’的德是創新”,并引用人民日報的言論說,“改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彭山縣的改革勇氣可嘉,但只怕是片面理解了中央黨報“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改革呼吁。處于深水區和攻堅區的改革再也不能只停留在制度的修修補補,它需要有直面主要矛盾、關鍵問題的勇氣和智慧。
官德建設的關鍵點和改革風險在哪里?不在于如何努力證明私德與官德之間的關系,而在于突破體制障礙,打破既得利益群體的權力壁壘,構建起一套完善的社會監督體系,讓公權力回歸社會。公眾能夠看到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對地方主要領導選任和公共事務決策擁有更多話語權和決定權,才能重新建立起官民互信,真正化危為機。地方政府也才有資格說自己不懼風險,披荊斬棘,勇于從舊體制突圍出一條血路。
相較于四川彭山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湖北荊州讓部門負責人面對大眾的電視述職倒更有意思。眾目睽睽之下,曬出業績,接受質疑,比“關門議事”、“暗箱測評”要坦誠得多。如果問責這一環節能夠銜接上,及時追究失德、失能干部的責任,官德的養成或許可期。
最近,除了上述幾個城市,廣東佛山和山西長治也在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上進行著探索,前者設立了群眾考官,將干部“初選權”交給民眾;后者建立了干部召回、退回制度,對不稱職的干部,退回市委或縣委。公開選舉或是民主罷免,在官員任用制度這一場繞不過去的改革面前,我們看到了循序漸進的權力讓渡,看到了既得利益群體的謹慎選擇,也看到了制度修復中的裹足不前、避重就輕,看到了權力受限下的不甘與變通。
這是一次艱難的轉身,尤其需要地方政府著眼未來,大膽探索,而不是回避矛盾,做些私德考評的表面文章。這個時代,太需要敢于觸及利益、觸碰核心問題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