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兒童權益的起因很簡單——在做調查記者的十余年間,我發現孩子們面臨著諸多問題,如男童被拐現象在我國南方地區十分猖獗、湖北長陽諸多希望小學被撤后變豬圈等等。每一個案例的披露,都讓人揪心。我總希望,未來能有那么一天,孩子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享受無憂的童年,而不用面對那么多無奈和不公。
2009年4月,公安部啟動了第五次打拐專項行動。次年9月,我在微博上貼出一名深圳被拐男童的照片,引發廣泛關注,幾個月后,又用微博全程直播了他被解救的過程。此舉讓數千萬網友目睹了這個家庭的悲歡離合,以至十余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隨后的兩會上提出相關提案和議案,更掀起了“微博打拐”的熱潮。
后來,我聽一名鄉村女教師說,她所在的學校沒有食堂,孩子們吃不了午餐,只能忍饑挨餓。我們經過實地調查發現,貴州山區幾乎所有小學都這樣。伴隨著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大批農民帶著孩子進城,鄉村學校生源大幅減少。為集中生源和師資,教育部不得不撤掉部分學校,一些孩子住得遠,中午無法回家吃飯。在中國,這樣的孩子至少有5800萬名,他們叫留守兒童。為了讓孩子們有飯吃,2011年4月,我們通過微博募集資金幫助這些學校建立食堂,為孩子們提供“免費午餐”。6個月后,溫家寶總理宣布中央財政將每年撥款160億元,首先在全國680個貧困縣(市)試點,幫助2600萬兒童改善營養。
疾病是鄉村兒童面臨的最大危險。因為地處偏遠、醫療條件匱乏,小病容易拖成中病,中病再變成大病,許多家庭無力承擔,只能放棄對孩子的治療……于是,我們以湖北鶴峰為試點,嘗試推進“未成年人大病免費醫保”,希望孩子們在“有飯吃”之后,還能有一份額外、免費的商業醫療保險。
從現在開始,如果我們全力推行這3個項目,未來,孩子們的美好生活將是這樣的:
“微博打拐”——任何一個孩子一旦被拐賣,都能形成宣傳浪潮,他的照片和相關信息會被瘋狂地轉發,見到孩子的人則會馬上報警。這樣做,能威懾到人販子,減少拐賣,也能威懾到想買孩子的家庭,讓拐賣沒有市場,最終配合公安部打擊、鏟除拐賣兒童犯罪。
“免費午餐”——撤出國家160億財政撥款的覆蓋區域,進駐省級貧困縣,為國家的進一步行動開路引流,并積極幫助國家建立公開、透明的執行體系,真正讓5800萬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各界的愛護和關心,幫他們正常、健康、順利地成長。同時,也能鼓勵和團結其他助學團隊,為孩子們提供圖書、校舍、校車、心理健康輔導等全面幫助,包括引入小額貸款、電子商務等,幫助農村的家長盡快實現農產品的有效流通,進而為孩子們的生活提供保障。
“未成年人大病免費醫保”——通過網絡實現對大病兒童的“傻瓜救助”。比如,一旦某個孩子被發現患上大病,只要志愿者或其家屬撥打專門的熱線電話,孩子的相關信息就會出現在我們的網站上,所有治療信息全部透明。我們能看到他被送到什么醫院、診斷結果如何、救助過程怎樣,等等。如果家庭、政府新農合(政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商業保險這三道防線仍不足以保證治療效果,天使媽媽、西部兒童救助基金等兒童救援力量會作為第四道防線頂上去。我們希望,任何一個0至18歲的孩子,一旦患上大病,都不會因為缺乏醫療費用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救助。
當然,除了這3個項目所覆蓋的鄉村兒童,城鎮戶口兒童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也是我國兒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他們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基礎教育的不公。
這種不公分為兩個層次。
首先,中國城市教育占據了中國教育的絕大部分資源。比如對北京市某重點小學的年投入,可能是對貴州某偏遠山區小學年投入的上千甚至上萬倍。城鄉教育資源應該是平等的,二者可以因為地區、物價的差異有所區別,但不應呈現出如此撕裂的狀態。
其次,即便在同一個城市,部分人仍能通過特權或金錢取得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基于此,我們的理想狀態是消除教育的不公。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理念:孩子是國家的,基礎教育是一種公共服務,是每一個納稅人子女都應該平等享有的,它不是在自由市場里買菜,你有錢就買好的,沒錢就吃得差一點。
要實現這個理想,需要政府的努力。中央每年撥款160億元幫助貧困縣兒童改善營養的舉措,實際上就是向鄉村傾斜的一種嘗試,但這只是剛剛起步而已。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曾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要在上世紀末達到GDP的4%,可這一目標至今仍未實現。未來,政府應該在國家財政性支出中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最終兌現這一承諾。
編輯:胡婷婷 美編:苑立榮 編審: 劉愛成
另外,學校與學校之間要做到基本公平。我建議取消重點學校制度,使生源和教師資源盡可能分散,實現平衡分配。因為每一個地區都很重要,每一個孩子都要被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