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權保護方面做得不夠
什么是私權?私權包括兩方面:財產權和人身權。
先說財產權,沒有財產就沒有自由、沒有發展、沒有穩定感。換句話說,沒有私人財產,個人就不能擺脫被奴役的命運。私人財產受到保護,是天經地義的,也事關重大。
目前,中國在對人民財產權的保護方面我認為做得不夠。尤其是對弱勢群體財產權的保護,做得更差一些。農民對自己土地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工人在工廠的飯碗得不到保障、普通市民的財產價值也得不到保障。比如,你的房子買的時候200萬,沒幾天可能漲到400萬,再過幾天又跌成100萬了;再比如,你的銀行存款現在是100萬,過了十幾年,由于通貨膨脹,只能當20萬花了。
為什么我們無法保障公民的財產權?主要問題是國家占用的財富太多。因為社會財富的總量是有限的,如果總數是100,國家拿去20,我們能有80,國家拿去40,我們就只有60。國家占用財富的增加就等于個人財富的減少。
財產權得不到保障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造成人們觀念上對財富的渴望,人們希望通過財富的增加讓自己獲得安全感。現實讓每個人都背上了致富的壓力,別人買車你沒車,別人買房你沒房,別人娶老婆你娶不起,你就只能拼命賺錢。這種觀念導致人的異化,忘記了自己最本質的追求。
私權的另一方面是人身權,主要包括人格權和隱私權。人格權的理念是人人平等,保障每個人的尊嚴不會受到他人的侮辱。而隱私權保障的是個體的差異性。每個人對于隱私權的理念都可能不同,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興趣愛好,有些人愿意公開,有些人不愿意,因為公開后會給他的生活造成不便。
中國在人身權的保障方面同樣做得不夠,在一般單位里,普通員工看見老板,心里先矮了一截,怎么能保障他的人格權?隱私權問題更嚴重,網絡時代信息泄露的情況太多了。另外,如性取向、乙肝病毒攜帶等信息,在中國人觀念還沒有那么開放的前提下,都應該嚴格保密,但這兩點目前也做得不好。
可參照北歐做法
我的理想中國,首先要保護私人的財產權。要確保我們的房屋不會被隨意拆遷,確保國家向我們征稅必須先征得我們的同意,確保我們的銀行存款不會輕易貶值。
除了保護財產,政府還有責任使社會公眾都擁有大致均等的資產,就是所謂的“均貧富”。在我理想的國家里,不可能出現一部分人暴富,一部分人非常貧窮的情況。在貧富差距很大的社會里,得不到保護的不僅是窮人,其實還有富人。因為窮人太窮,就可能會想辦法用一些極端手段來解決自己的財富問題。
另外,理想社會還應該使每個人免于恐懼。這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我要有足夠的財產,能夠自我救濟,這是一種社會免疫力;其次是社會連帶(人們在社會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互相依賴關系),我有困難時能夠得到社會和他人的救助。而那種尊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社會,鼓勵人們互相競爭、互相斗,不是我所希望的。
在我的理想中國里,人身權的保障也不應成為問題。每個人都不用擔心自己低人一等,都可以平等地和任何人交流。人們也不用擔心自己的隱私會被曝光,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我理想社會的參照物是北歐國家。它們通過稅收、工資等制度,達到了“均貧富”的目標,一個人很難暴富也很難赤貧。這主要是靠政策和法律來保障的,稅收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所得稅讓高收入的人稅賦也高,遺產稅讓“富二代”不會不勞而獲。這樣一方面能實現財富的二次分配,另一方面也能減少人們拼命賺錢的壓力。同時北歐國家的社會福利水平很高,國民生活水平都能得到保障。
有人以希臘面臨破產為例子,對高福利社會進行質疑,我認為希臘的問題不在于高福利,而在于國家和國民的價值觀。希臘人一個普遍的壞習慣是不愛勞動卻喜歡享受奢侈生活,政府一味地用高福利滿足國民的奢侈需要,肯定是不可持續的。過度追求物質享受不是一個理想社會的生活方式,中國也有這樣的問題。在北歐你可以看到,人們都盡量開小排量的車,吃飯也絕不會鋪張浪費。
這種生活方式不是國民天生的,也需要國家政策和法律的引導。北歐國家的價值導向是愛自然而不是愛財富,于是他們出臺了一系列規范來保障這一價值觀。比如通過資源稅、消費稅、環保稅等稅收體系,讓人逐漸養成了環保、節約的習慣。
在這樣的觀念引導下,社會不鼓勵人們追求財富,對人的評價標準也不是我們所謂的“優秀、杰出、能賺錢”,而是“普通、平常、真實”。這一點你從北歐國家的辦公室里就能看出,那里沒有人會加班,你一旦加班,同事和老板都會覺得你有毛病。中國則恰恰相反,老板認為愿意加班的員工才是好員工,員工也以能加班為榮。
北歐的人身權也是有制度保障的,那里的公司不能隨便解雇員工,同時社會給予所有人差不多的工作機會和待遇,員工干得不滿意可以跳槽。這樣勞資雙方是相對平等的,不會出現老板比員工高一等的情況。
幸福是持續發展的基石
要實現我的理想中國,還要調整一些說法,比如,“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在當時提出是有客觀原因的,那時中國確實太窮,人們吃不飽肚子,需要全力發展,解決溫飽問題。但現在中國的GDP已經排名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因此,不能只喊發展才是硬道理,幸福也是硬道理。
現代都市人并非都幸福,一些人為了生存、為了錢,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每天算上交通時間至少有10個小時在工作。他們住租的小房子,一年見一次父母。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生活狀態,與基本的人倫常理是相違背的。
確定了幸福也是硬道理后,接下來就要調整一些做法。我們現在大規模地城市化,讓農村人離開土地,跟親人分離,長此以往,社會不會和諧。如果農民都不種田了,怎么可能有健康食品?沒有天然的豬、牛、羊、雞,沒有天然的蔬菜水果,都靠養殖和大棚,怎么可能健康?光靠食品安全檢查,完全是舍本逐末。現代化運動也同樣有問題,我們一想到現代化,首先感到這是個好事,但它其實有陷阱,它會使人迷失自己。
當社會福利讓人不再有生存危機,當社會評價體系讓人不再追名逐利,當社會觀念讓人與人之間不再有不平等和惡性競爭,人們的財產權和人身權就能夠得到保證,我的理想中國就能夠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