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就是人們在越來越多的方面擁有越來越多的選擇。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們的“私人”生活,社會已經相當現代了,但用此來衡量我們的“公民”生活,需要努力的空間還很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民眾逐漸從國家鼓勵扮演的“生產者”角色向“消費者”角色轉變。除8小時內當好國家經濟機器上的螺絲釘,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喜愛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活動,感受日常私人生活的樂趣,這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公民沒有本質差別。
但是,一個現代社會中的人,除了是“為自己”的消費者,還要是“為他人”、“為公共利益”的公民。一個公民,會自然地表現出特定的價值觀,比如公正、博愛,但最重要的,還要看他參與了多少公民行動。
一個理想社會,公民參與涉及大大小小許多方面。小的方面比如身邊的垃圾分類?,F在,垃圾圍城已經成為阻礙城市發展的世界性頑疾,如果我們能建立一套合理的流程,調動每一個公民積極參與,培養起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這一狀況必將有所改觀。
從身邊向外延伸,公民參與可以擴大到更廣泛的環境保護上去,比如,我們生活在沙塵暴頻頻光顧的北京,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要參與內蒙古阿拉善的治沙行動;與此類似,我們也要為太湖水污染治理、怒江生態保護發聲、出力;還要去保護海洋,努力減少河流對海洋的污染,督促各國海上石油鉆探不要讓漏油事故釀成公害。參與這些行動,是因為我們都是“世界公民”。
公民參與還體現在社會危機處理中。比如食品安全領域,現在就最迫切需要公民參與。解決頻發的食品安全事故,單純地要求食品生產者守法律、講道德不是根本出路,必須讓圍繞食品的所有各方都參與進來,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比如,一些土地因長期使用農藥、化肥,已經不可能長出有機食品;現有的檢測、認證、定價體制,也決定了不可能大規模生產有機食品。這種情況,就需要建立一個全體公民參與的食品體系,讓所有的人都參與其中,都承擔相互盡善關懷的責任。在這個體系中,農民不再因為身份受到歧視,市場有合理的定價機制,每個人都把安全生產作為職業道德底線。這樣,才能打開危害食品安全的環環相扣的死結。
要形成更廣泛的公民參與,我們在公民參與機會和參與質量上需要不斷創新。還拿環境保護來說,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環境保護,中國公民的參與途徑都相當有限。除了一些個人參與的環境監督、重大項目聽證會,我們還需要成立更多、更強的環保NGO(非政府組織),讓它們代表中國公民發出聲音、維護正義。再比如慈善領域,不論當前的公民參與可以涉足什么,不可以涉足什么,社會的慈善公益都是公民必須涉足的。每個人必須以公民行動維護社會的人道底線,以力所能及的捐款和志愿服務資助其他人的生存。中國已經建立了各種慈善公益基金會,這個環節的公民參與應該說已經相當發達、便利了,但是,在善款使用、提供志愿服務等環節,公民參與的機會相形見絀。很多情況是,公民捐了款卻沒有機會去申請相應的服務。再如志愿服務,大中學生應該通過這一形式服務社會,體現公民價值,但我們的教育體制和社會公益事業系統中,卻沒有設計并包含類似的內容。
公民參與當然還體現在各級人大代表的提案工作。在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上,公民參與是必須的,代表們代表民意提案也是必要的。從理想的設計來看,人大代表的提案要同時具有技術上的專業性和民意的廣泛代表性。人大代表在提案形成過程中可以用各種方法去征集公眾建議、意見,讓議案以多種形式體現民意。
不同社會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需要優先拓展不同的公民參與。政治、經濟、環境、文化、慈善等領域包含著豐富多彩的內容,公民參與的形式及可以發揮的作用也是多種多樣,誰都不能分派誰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從這個角度說,讓公民發揮自主性去參與,是最好的選擇。
延伸閱讀
公民參與
公民參與的概念最早源于古希臘,當時指每個公民都可以參與城邦政治事務。
1969年,美國人謝里·安斯坦發表了著名論文《公民參與的階梯》,認為“公民參與是一種公民權力的運用,是一種權力的再分配,使目前在政治、經濟等活動中無法掌握權力的民眾,其意見在未來能有計劃地被列入考慮”。她將公民參與從低到高分為8個階梯:操縱、治療、告知、咨詢、展示、合作、權力轉移、公民控制,由此奠定了公民參與的理論基礎。
對中國民眾來說,“公民參與”也許并不陌生。數年前,“重在參與”便是人們熟知的口號,但那時民眾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多是參與單位組織的集體活動,視野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圈子之內。
伴隨改革開放進程,中國人傳統思想中的“臣民意識”逐漸向“公民意識”轉化。尤其是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中,公民參與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法學專家認為,中國當前的公民參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立法決策,主要有立法聽證、立法游說;二是政府管理,主要有環保領域、公共事業管理等;三是基層治理,主要有農村基層民主管理和社區治理。而公民參與形式,有公示、聽取意見、咨詢、聽證等,還是表層的公眾參與。
不過,由于社交媒體的發展,在一些公共事件(如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推動下,中國公民參與意識不斷增強。社科院教授楊團認為,中國公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公民熱忱和個體的權利自覺,通過公益慈善、公共事件、公民事件、公共政策四個領域,認真積極地投入到社會建設中去。
法學專家認為,中國的公民參與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自下而上公民參與的動力非常強。在比較大的事件中,公民參與的意見會成為有關部門的參考,而不是決策。公民參與是一個政府與公眾互動的機制,政府必須對此有所認識并建立一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