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似乎有一種讓許多人困惑不解的矛盾現象:一方面,綜合實力達到了新的高點,在全球的種種危機和困局之中,中國雖然也面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但優勢和力量仍然凸顯;另一方面,在中國內部卻出現了為人們所焦慮的種種現象,這些現象構成了一個“問題群”,吸引了公眾和社會的高度關切。
實際上,在2008年之后,這種狀況就已經開始顯現。中國告別了百年的悲情,進入了新的社會發展階段。國家的上升和崛起帶來了新的自信,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期許和要求——公眾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幸福感的提升。
與此同時,30年發展和劇烈的社會轉型中一直存在的諸如道德、企業的社會責任、公眾人物的誠信、貧富分化和腐敗、環境等問題,在公眾中的關注度被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另一面,互聯網和微博這樣的新媒體的快速成長,帶來了一種新的傳播方式,也強化了社會的諸多感性訴求,對于年輕人具有高度的影響力。這樣的經濟、社會、文化復雜糾結的“問題群”,無疑對中國社會形成了新的挑戰。
這個“問題群”的存在,其實顯示了人們生活滿足感增長的固有模式正受到挑戰。社會的經濟增長和人們收入的增加,并不與人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的增長成正比,中國以往30年的成功,使人們希望社會能夠做得更好,能夠更敏銳和更靈活地滿足個人諸多新的要求??陀^地說,個人要求社會為他承擔更多的責任是有理由的。
對社會的要求,為互聯網上某些相對激烈的潮流提供了基礎,這既是中國當下特有的情況,也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都遇到過的狀況。2011年,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尤其是大眾文化的日益成熟,中國社會開始能夠吸納和整合不同的情緒,也開始讓激進的訴求不再是輿論空間的主流。社會需要改革,也要平穩和漸進地發展,已經是社會的共識。
社會向前發展的過程,正在呼喚一種新的“中國責任”。這種責任對于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過了這幾年各種復雜而微妙的變化,這種對于責任的呼喚和要求,開始有了更加深刻的內涵和更加務實的意義。
首先,個人、企業和社會都需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對于自己的角色要有更深刻的體會和理解,也需要在這樣的理解之上盡職盡責。這里需要一種充分的自覺意識,不同的社會角色需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真切的努力,社會才可能走向更加理想的境界。
其次,需要將一種絕對的、簡單化的、“解放”式的社會訴求和期望,轉化為具體的對策和方案。個人、社會的利益和目標會有差異,在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這兩個方面獲得平衡是新的責任意識的基礎。
第三,這種責任,既在中國、也在全球呈現。今天的全球化其實既給了中國機遇,也給了中國責任。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中國的發展所引發的世界變化是極為復雜的,如何在擴大利益的同時,也尋求中國的全球責任,不僅是社會所需要的,也是個人所需要的。
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變化正在要求著新的中國責任。這種責任將會把中國帶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