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已成了一段時期以來中國經濟中的突出現象。炒房、炒股、炒字畫、炒農產品……結果房價虛高,股票市盈率虛高,字畫價值虛高。
身處炒風之中,一些人、一些企業的心態開始發生微妙變化:辛辛苦苦,收入卻這么少,不如也去炒點什么。當生產要素開始追逐炒風,就出現了實體經濟空心化的苗頭。
溫州就是個例子。2011年4月,溫州部分中小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原因一是缺乏資金支持,二是大量民間資金流向房地產、煤礦、貴金屬、綠豆、棉花等市場。社會游資盲目投機,給經濟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導致溫州老板頻頻“跑路”。盡管溫州問題現在基本得到解決,但跟風炒作,置實體經濟于不顧,是當前值得高度重視的經濟問題。
民諺說:“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從古至今,無論開茶店、擺小攤,還是辦小企業,都是百姓安身立命的營生。從國家層面上看,以國有企業為脊梁的實體經濟支撐著國民經濟的運行。央企掌控著鐵路、石油、通訊等經濟命脈,而占經濟總量2/3的中小企業則解決了60%以上人口的就業問題。正是實體經濟對國家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的不斷發揮,才使我國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財政收入突破10萬億元。歸根結底:民之本,實體經濟;國之基,實體經濟。
目前,中國的實體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國家公布的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即制造業PMI指數,是快速及時反映市場動態的先行指標,如果該指數在50%以上,反映制造業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則通常為衰退)為50.5%,比上月微升0.2個百分點,表明剔除季節因素影響后,制造業增長有所回升。匯豐銀行發布的中國2月份采購經理人指數的初值從1月份的48.8%升至49.7%,這是我國實體經濟不斷鞏固和增強的信號。
盡管發展趨勢是好的,但空心化問題卻時常困擾著實體經濟。一方面,實體經濟面臨外部需求減弱的困境。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造成主要發達經濟體企業與家庭資產負債情況惡化,減少了對我國商品的進口需求,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利潤空間被擠壓。目前,勞動力和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加大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隨著我國勞動力供給增長速度顯著放緩,我國低端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近年來發生了逆轉,由改革開放之初的無限供給轉向供求趨于平衡,企業用工成本不斷上升。實體經濟在市場銷售難的情況下,又面臨著“用工荒”。
另外,實體經濟還存在“玻璃門”和貸款難的困境。雖然國家大大降低了民營企業進入公用事業領域的門檻,但大大小小的“玻璃門”仍然阻礙著中小企業的發展,企業主們只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新的發展空間無法產生實際運作的沖動。而貸款難則是銀行“嫌貧愛富”的習慣使然。對于效益好的企業,銀行追在后邊要放貸款;對于效益不太好或是沒名氣的企業,銀行都懶得理。在這樣一種間接融資的環境中,中小企業紛紛想辦法,借助國家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進行直接融資。
就現狀而言,實體經濟空心化還只是苗頭,不能杯弓蛇影。然而,“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不重視這個“苗頭”問題,不關愛實體經濟的發展,不體恤實體經濟的冷暖,不為實體經濟創造適宜的制度和金融環境,不以實體經濟為國之根基,則禍將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