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德國霍瓦茲—德意志造船公司在基爾港向以色列國防軍正式交付了一艘可攜帶核彈的“海豚”級“短吻鱷”號潛艇。作為以色列史上單件最昂貴的國防投資,造價高達5億美元(約合31億元人民幣)的“短吻鱷”號賦予了以軍“秘密點穴”的攻擊能力,伊朗核反應堆是其不言而喻的目標。正如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克在接艇儀式上所說的:“以色列海軍和潛艇編隊共同組成了國家具有震懾性的戰略力量。”
交給智商130以上的人操縱
“短吻鱷”號是以色列向德國訂購的第二批“海豚”級潛艇的首艇,還有兩艘艇尚在車間里趕工。以色列在十幾年前向德國訂購了3艘“海豚”級潛艇,已經派上用場,一艘巡弋紅海與波斯灣,一艘巡航地中海,第三艘待命輪換。由于數量有限,以軍用起來頗感捉襟見肘,在伊朗核危機升級之際,以軍急切盼望第二批“海豚們”早日“各就各位”,以加大對伊朗的戰略威懾效應。
英國防務專家保羅·比維爾對此的解釋是,新采購的“海豚”級潛艇不僅讓以色列國防軍“先發制人”的打擊能力得到加強,并且還使其獲得“二次打擊”能力,如果伊朗在遭到攻擊后向以色列發射彈道導彈進行報復,那么“海豚”級潛艇將會毫不留情地實施反擊。比維爾說:“‘海豚’級潛艇有非常好的工藝、非常好的配備,是以色列所有反擊武器中最具有威脅性的……如果伊朗襲擊以色列,那將是非常愚蠢的。”
以色列新到手的“短吻鱷”號是目前“海豚”級潛艇最先進技術的代表。它吸收了德國最先進的212型潛艇的生產工藝,采用的水滴流線造型,使潛艇在水下的行動游刃有余,并減少了航行噪音。更絕的是,“短吻鱷”號在艇中部增加了一個11米的不依賴空氣推進艙段,它形同“水下呼吸機”,利用不依賴空氣循環的燃料電池為潛艇提供水下機動的動能,使其能在大海深處潛伏兩周時間。此外,“短吻鱷”號基本不產生噪聲和熱廢氣,不會增加潛艇的聲學和紅外特征,大大提高了行動隱蔽性。
至于武備,該艇在艇艏布置了10個發射管,可以發射類似美國戰斧的以色列產伯利恒—2遠程巡航導彈,最大射程1580公里,能夠攜帶300公斤級戰術核彈頭,采用慣性導航加GPS制導,命中精度在30米以內。2001年5月,以軍曾將兩艘“海豚”級潛艇秘密開到印度洋,從水下發射可攜帶核彈頭的巡航導彈,成功擊中1500公里外的目標,國際軍界為之嘩然。
以色列政府對“海豚”級潛艇極為重視,現有的3艘潛艇全都集中在一個綽號“700部隊”的單位里。這個綽號源于所有潛艇官兵在以軍心理測試中平均得分700分,這意味著他們的智商介于130—140之間,相當于超高智商,戰場判斷能力登峰造極。目前,以軍現役“海豚”級潛艇上各派遣35名特種人員,另外有5名精心挑選的軍官專門負責核彈頭,一旦潛艇的發射系統啟動,核彈頭將補充到每艘潛艇上。未來“短吻鱷”號抵達以色列后,它將交給這些“超級戰士”使用。
“上帝會關門,也會開窗”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鄰敘利亞和約旦、南面則是埃及,只有西面瀕臨地中海,相對漫長的海岸線成為以色列唯一自由開放的門戶。以重要城市和工業區大都集中在西部沿海一帶,大部分對外貿易活動也是通過海洋進行。因此,控制海洋對以色列的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以色列開國總理大衛·本·古里安曾在以色列海軍學校第一屆軍官畢業典禮上稱:“如果我們無法控制周邊的海域,以色列就將成為一座孤立無援的城市,如同我們必須化沙漠為綠洲一樣,我們也必須征服海洋。”
經過60余年的發展,以色列通過確立新的作戰思想、更新武器裝備等措施,逐漸發展成了一支以輕型水面艦艇和潛艇為主要力量的地中海勁旅,其中潛艇的地位異常突出,在以色列的國防投資天平上,性能優異的潛艇往往比先進戰斗機更有預算撥款的優先權。
早在1984年,以色列海軍就極力向政府請求采購西德的209型潛艇,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水下作戰平臺就是它”,可是以色列當時正遭遇經濟危機,開價達不到德國人開出的“價格底線”。
正所謂“上帝關上了門,也會在別處開扇窗”,就在以色列“望艇興嘆”之際,伊拉克在1990年8月2日悍然侵占鄰國科威特,導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動武。遭到多國部隊“圍毆”的伊拉克軍隊為了拆散反伊聯盟、利用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仇恨、迫使以色列加入戰爭以便“攪渾水”,向以色列發射38枚飛毛腿導彈,給以色列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戰爭結束后,摩薩德特工發現伊拉克之所以能用老朽的飛毛腿導彈攻擊千里之外的以色列,其改進技術居然來自德國,一時間西方輿論大嘩。
在鐵的事實面前,剛剛實現兩德統一的德國為了不破壞其“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不得不承認西德在海灣戰爭之前一直與伊拉克進行軍事合作,并表示其愿意承擔責任。以色列政府和德國政府就此問題展開秘密談判,精明的以色列人抓住機會,表示不需要賠償,只要恢復已擱淺的向以色列出售先進潛艇的項目。德國也來了個順水推舟,同意為以色列建造兩艘潛艇,費用由德國政府承擔。1995年初,德國和以色列達成協議,追加訂購第三艘潛艇,建造費用平攤。德國人還把好事做到底,拿出了209型潛艇的升級版——“海豚”級作為建造藍本,真可謂“以客為尊”。
“毒刺猬”開始不溫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海豚”級潛艇陸續進入以色列海軍現役,心氣頗高的以色列水兵終于見識了“什么是德國品質”。為了進一步增強海軍實力,做好可能與伊朗發生沖突的充分準備,2005年11月,以色列和德國簽訂交易合同,德國根據該合同再向以色列提供兩艘升級的“海豚”級潛艇,總價值10億歐元(約合79億元人民幣),其中以色列支付2/3的建造費用,剩余的1/3由德國政府承擔。以色列訂購第六艘潛艇時,再次要求德國政府承擔建造費用的1/3,然而這一回德國政府卻沒有這么爽快答應,因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德國政府預算開始吃緊了。直到今年,這場交易才又出現了轉機,以色列動員美國向德國施壓,德國總理默克爾被迫同意承擔部分費用,于是以色列海軍得以笑瞇瞇地等待“新海豚”的加盟。
西方媒體把以色列比喻成中東地區的一只“毒刺猬”。它不允許其他國家的軍力超過自己,更不允許其他國家擁有核武器,因此以色列曾在1981年出動戰機摧毀伊拉克核反應堆,也曾在2007年對敘利亞疑似核目標實施過定點打擊,在伊朗核問題上它表達了強硬立場,甚至是軍事威脅。
為了讓“馬薩達永遠不會再陷落”(以色列新兵入伍儀式上的誓詞),以色列人對國家安全有著一種“近乎病態的執著”(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語),因此第二批“海豚”級潛艇的到來,使以色列對存在“核嫌疑”的伊朗采取單邊軍事行動的意愿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