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約成員國領導人第二十五次會議日前在美國芝加哥舉行。值得注意的是,蒙古國首次以“和平伙伴關系國”的身份參加。近年來,蒙古國與北約的關系日益密切,雙邊軍事合作和高層互訪日益增進。今年3月19日,蒙古國和北約批準了一項合作伙伴關系計劃。通過該項計劃,蒙古國獲得了與北約其他伙伴關系國家,如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新西蘭同等的地位。
蒙古國是地處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北靠俄羅斯,南鄰中國,歷史上與蘇聯關系較密切,后者曾在蒙古國駐軍。蘇聯解體后,兩大區域組織——上海合作組織與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分別建立,可由于多種原因,蒙古國都沒能加入,只是上海合作組織觀察員國。蒙古國接近北約,在安全合作問題上選擇了“遠交”的布局。這是因為昔日長期在蘇聯影響下的蒙古國如今出現“厭煩”心理,加之雙方民族的差異性、安全上的不對等性,使得蒙古國對俄羅斯一直心存戒備。同時,蒙古國也不愿意自身被視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小角色;而對于中國,蒙古國了解不夠,互信還有待提高。中國的快速崛起使蒙古國的個別政客心存疑慮。但蒙古國接近北約并非要損害與俄羅斯和中國的關系,《紐約時報》認為,蒙古國希望借助第三方平衡中俄兩大鄰國的巨大影響力。
蒙古國接近北約,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軍事安全方面,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由北約提供安全保障,北約填補失去蘇聯援助之后的真空,提供軍事援助,使其軍事裝備能換代升級,逐步實現現代化。
隨著蒙古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礦產資源,如銅礦、金礦、鈾礦及稀土等的發現和開發,蒙古國急需資金和技術,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北約成員國以及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北約伙伴國看重蒙古國的資源,特別是稀土和鈾礦等戰略資源,其在蒙古國的利益存在日益擴大,這為北約國家擴大與蒙古國的軍事安全合作確立了經濟基礎。
從北約方面說,多年來一直大力擴展其安全空間,控制自冷戰結束以來還未納入旗下的疆域。其中一個戰略重點就是東擴。特別是在“9·11”之后的10年中,北約以反恐為名拓展的范圍更加廣闊。蒙古國積極配合北約的反恐行動,在阿富汗戰爭中,發揮自身獨特的地理優勢,給予協助。自2003年以來,蒙古國已先后派遣1300名士兵參加北約領導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及美國主導的軍事行動。這使北約對蒙古國刮目相看。在美國調整全球戰略、重返亞太的今天,蒙古國在北約的眼中還有另一作用,可成為牽制其重點對手俄羅斯,以及潛在對手中國的“特洛伊木馬”。
北約的算盤雖如意,但并非總是由它撥。蒙古國與北約的軍事安全合作政治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蒙古國的軍力較弱,總兵力只有2萬人,武器裝備落后,無法獨立承擔重要的軍事任務,只能為北約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假如蒙古國與北約要進行重大的安全合作項目,比如在蒙古國部署反導系統等,它不能不考慮俄中兩國的態度和反應。實際上,蒙古國也不愿得罪俄中兩國,因為它奉行的是“開放”、“多支點”、“均衡交往”的外交原則。
然而,蒙古國與北約的軍事合作無形中對俄羅斯和中國形成壓力和挑戰。有關專家認為,中俄兩國應加深互信務實合作,有效地推進區域安全機制的建設,否則,兩國將不只是失去昔日的盟友,更將為自身的安全埋下不可知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