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分道揚鑣”、“希臘將退出歐元區”、“歐元匯率下滑至兩年來最低”……連日來,圍繞歐債危機的新聞接連不斷,歐美股市翻江倒海,整個世界忐忑不安,本來踉踉蹌蹌的歐元區又站到了懸崖邊,歐盟大廈似乎也在搖晃。
引起如此動蕩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的“德法軸心”出現了裂痕。在5月23日的歐盟特別峰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新總統奧朗德“談崩了”,前者咬牙強調度過危機“重在緊縮”,希臘等重災國必須“信守承諾”;而后者卻在激情高呼度過危機亟須“促進增長”,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不失為一大良方。在兩國的帶領下,歐元區內出現了由德國、荷蘭、芬蘭等組成的“緊縮派”和由法國、意大利、盧森堡等組成的“增長派”,兩派互不相讓,似乎很難坐到一條板凳上。
另外,希臘是否退出歐元區,也讓歐盟的前途蒙上陰影。前不久希臘議會選舉,沒有一個黨派獲得組建政府所需的絕對多數,主張緊縮和反對緊縮的政黨角力,組建聯合政府的努力一再失敗。6月17日希臘將舉行大選,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希臘“突破困局”的一次全民公決,也是希臘會否留在歐元區的“最后決斷”。
歐債危機拖了好幾年不見好轉,說到底是錢的問題。“歐豬五國”借錢過著好日子,到頭來麻煩大了解決不了,自不必說;而經濟狀況好的德國以及北歐國家之所以力促“緊縮”,目的顯然是壓低重災國家的風險,同時不愿當“冤大頭”,讓自家的錢打水漂。德國尤其如此,無論是救助危機之國還是穩定歐元機制,德國出的錢最多,因而緊縮的態度也最為強硬。
但不容忽視的是,歐債危機已不再只是債務危機或金融危機了,而在不斷地發酵成為政治危機——由于經濟衰退,人民生活水平顯著下降,許多選民“用選票說話”。曾經大出風頭的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就是因堅持緊縮政策導致選民不滿,最后只得黯然下臺,成為歐債危機爆發以來第十一位離任的歐洲國家領導人。一味地重緊縮,遠景看起來很美,近況卻十分糟糕。政局不穩,社會動蕩,何談擺脫危機、復蘇經濟?
誠然,希臘會否退出歐元區是個問題。不過從多方面來看,沒有想象的那么嚴重。一方面,希臘作為歐元區成員國曾得到過不少好處,這么多年下來早已綁在了“歐元列車”上,且不說經濟上已嚴重依賴德法等歐洲大國,就是解決眼下的危機,沒有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援,根本就是死路一條。再說,希臘民眾示威抗議不斷,反的是政府無能、經濟不振、失業嚴重,并不是反對成為歐盟或歐元區的一員,最近有民調顯示,81.5%的希臘人還是希望留在歐元區。另外,希臘一旦退出歐元區,不但意味著自己的敗亡,還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也會一個個倒下,歐元區乃至整個歐盟大廈都有倒塌的可能,甚至還會引起全球經濟的“二次衰退”。德法等大國當然不會讓其發生。
那么,歐債危機的出路何在?一是要恢復信心,中國領導人曾說過“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一點沒錯。自2008年以來,雖說歐盟、歐元區國家領導人也做了不少努力,但始終沒拿出有說服力的“有信心的決策”,更沒能恢復民眾的信心;二是要精誠團結。幾年過去,歐債危機依然嚴重,關鍵問題是歐盟及歐元區成員國沒能擰成一股繩,攜手團結應對危機。窮國不愿吃苦,富國不愿多出銀子,反倒是大難臨頭各自飛,結果是誰都不能飛出去;三是“領頭伙伴”需要磨合出良策。德法兩國一向是歐盟及歐元區的重心所在,法國愛麗舍宮易主,人們希望的德法“默科齊”沒能迅速變成“默克朗德”。但暫時的分歧并不意味著德法真的掰了,歐盟及歐元區的發展需要德法團結,德法自身走向更強也需要互相合作。
在歐洲共同體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歐盟在一體化道路上走過了60年,如今成為世界的重要一極,其主要經驗是“抱團”發展,如今債務危機的寒潮襲來,仍需“抱團取暖”。歐盟及歐元區的特性決定了“自古華山一條路”,德法兩國最終只能妥協,帶領各國共渡難關。
編輯:孫夏力 美編:黃浩 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