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是一個社會文化和社會價值急劇轉型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原本處于主流社會上層階層的知識分子,由于面臨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社會地位無奈地由“中心”逐步滑向“邊緣”。美國著名猶太作家索爾·貝婁在其代表作《赫索格》中,成功塑造了摩西·赫索格這一20世紀60年代典型的美國高級知識分子形象。本文力圖通過還原小說中深奧的道德寓意、精妙的心理描寫及獨特的敘事技巧,對赫索格這一被社會“邊緣化”、看似“倒霉人”的知識分子人物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赫索格 知識分子 社會屬性 被邊緣化
索爾·貝婁被視為繼福克納和海明威之后美國主要的小說家,他擅長通過描寫現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態,刻畫主人公在困境中對生命意義和自身價值的不懈追求,從而探索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和出路。《赫索格》是其所著十余部中、長篇小說中被公認為最有價值的。這部小說既可以看做是對貝婁前期創作的總結,又可看成他后期知識分子題材小說的開端。小說的主人翁——赫索格,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學歷史教授,他一向尊崇理性,關心人類文明和人的尊嚴,然而在事業和生活的雙重打擊下,他深深困惑于荒誕的現實,陷入了精神危機之中。面對無從捉摸的現代文明,赫索格焦慮地反思生活失敗的教訓和一切倫理道德及價值觀念,努力地探索和尋覓自己的精神家園。本文擬從知識分子社會屬性“被邊緣化”角度入手,探測資本主義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以及他們在精神世界里的追求、迷惑與苦悶。
一、后現代文明中物欲主導下人的本質異化
20世紀60時代的美國社會,是一個新舊替換和反叛傳統的時代,民權運動、種族運動、反戰游行、女性主義運動,以及反傳統文化運動成為普遍現象,美國社會累積的復雜的階級關系和人際間的異化現象,都淋漓盡致地宣泄出來,社會的一切都沉浸在對物質的欲望中,人類所有最寶貴的東西全面潰退,包括人性的良知、人格的尊嚴、美好的理想,一切都讓人真切地體驗到前所未有的空虛、孤獨和焦慮。赫索格是貝婁筆下典型的知識分子主人公,由于宗教信仰、價值觀、生活方式等的差異而和社會格格不入,因而精神變態、情緒苦悶、思想頹廢、內心空虛。赫索格最初以為,只要通過賢明的思考,他就可以用知識解決時代的復雜問題,至少可以解決他自己的生活問題。但物欲橫流的社會徹底摧毀了赫索格幼稚荒唐的想法,在那個社會中知識已經變成了無能的代名詞,知識分子已被知識囚禁在可悲而無能的“私人空間”里。貝婁向讀者展示了赫索格盲目追求崇高的思想而回避個人生活問題的荒唐現象,也向讀者傳達了他本人對令人傷心的生活與時代的認識。
……現在有些人,他們的權力之大,足能毀滅整個人類。而這些人是愚蠢的、自大的、瘋狂的。我們一定要求這些人不要這樣干,讓這些人類生存的敵人統統下臺吧……
……我是個研究文化史的專家,雖然目前受到情感混亂的障礙……深信宇宙空間的擴大絕不會毀滅人類的價值,深信事實王國和價值王國不是永遠隔絕的……
作為一個猶太知識分子,赫索格的精神危機源于猶太教思想與美國哲學的沖突,當他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存立足點,他便從懷疑社會到懷疑自己,陷入嚴重的思想危機與精神痛苦中,他也成為美國社會一個典型的“邊緣人”。在社會中,他常常覺得自己是社會另類的局外人,妻子無情地拋棄了他,最信任的朋友無恥地背叛了他,在孩子們的心目中他是個若隱若現的幽靈,他的情人雷蒙娜認為他不是一個純粹的美國人。他的思想發生了混亂,不知道應該怎樣來認識周圍的現實,怎樣來對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弄不清自己的生命到底在哪里,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還是一個人。他還曾痛苦地大聲疾呼:
……我感謝上蒼給予我一個人的生命。可是這生命在哪兒呀!作為我生存唯一借口的人的生命在哪兒呀……
赫索格作為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人物,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的良知,也是理想主義的化身。當他的信仰、追求和理想在美國社會中受到嚴重挑戰和威脅,即將湮沒于殘酷的現實之中時,他仍然堅信人性不滅,人類是有前途的,始終沒有放棄對人類終極價值的追問。在小說的結尾處我們不難看出,作為人,赫索格的人性是完整的,他并沒有瘋,瘋的反而是他身邊的那些人。同樣,透過他不正常的傻乎乎的表面,我們看到赫索格實際上思維清楚,而且還十分有政治頭腦。至少他敏銳地觀察到:
……他跨過那些筆記本和文稿,在長沙發上躺了下來。他伸了個懶腰作了一個深呼吸……現在,他對任何人都不發任何信息。沒有一個字都沒有……
二、知識分子無根基理性的自我“失語”
《赫索格》這部作品的情節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時間跨度不過幾十個小時。赫索格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學歷史教授。由于現實生活處處跟赫索格過不去,他兩次結婚和離婚,第二個妻子瑪德琳和他最信賴的朋友格斯貝奇私通,并把他趕出家門,讓他失去了心愛的女兒。生存困境使他的精神極度焦慮,他時常歇斯底里般陷入沉思、玄想和動情的回憶之中,于是他整天緊張地思考,記筆記,不自主地形成了不停寫信的怪癖。而且很奇怪的是,這些信從未寄出過。赫索格的信,有些是一時沖動或者說在精神不太正常的狀態下寫出的,內容是充滿戲謔的,有些甚至是瘋瘋癲癲的;他寫信的對象包括他的家人、親戚、朋友、報紙編輯,甚至敵人以及社會知名人士;他所寫的這些信件與便條,內容各異,長短不一,都是零星、隨意的。正如赫索格自己表白:
……我一直手忙腳亂地在給四面八方的人寫信……我必須盡量保持緊張的不安狀態,沒有這種不安,人就不再能稱之為人了。要是不安沒有引起憂苦,那不安就是離我而去了。我把信件撒滿整個世界,為的是阻止它,不讓它逃跑。我要不安保留在人的形體之中,所以我就幻想出一個完整的環境,把它網羅其中,我把全部心血都放在這種織網工作上了。但這僅僅是織網而已……
他在給《紐約時報》的信中,把諷刺的矛頭對準泰勒博士和斯特洛伏斯博士,譴責前者有關不透水的油漆而不是原子塵會影響性腺的理論說法完全是誤導,后者的“冒險觀”只會導致而不是防止原子大屠殺的發生。
……在每個社會中,總有一類人對旁人是有危險的……我指的是那班領袖人物。因為通常都是最危險的人物才追求權力……
由于他與希爾頓牧師有個人恩怨,教堂也成了赫索格攻擊的對象。他在給希爾頓的信中寫道:
……您對那班鮑厄里街頭的沙灘真是夠耐心的。他們經常喝得爛醉,闖進您的教堂……由于有了窮人,富人才得以從驕奢淫逸的生活中得到無窮的樂趣,得到額外的收益……
赫索格的聯想、回憶、思考、寫信穿插補充構成了小說敘事的主線,可以說赫索格的思想就直接體現于小說的五十多封信中。現在分析起來,我們不難發現赫索格身處各種思想觀念的包圍中,他在現實社會中是孤立的,寫信其實是他對這些思想觀念表示不滿的一種“內心獨白”,赫索格利用書信擴大了思考的空間,讓他說出了他想說的話,表明了他對政治、經濟、學術、道德、愛情、生活等方面的看法和感受。如果我們把全部的信件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些毫無聯系的書信就構成了一部時代信條,他寫給各界人士的書信卻體現了他內心的痛苦掙扎,同時也是幫助他消除內心痛苦的解痛劑。這些諸多不寄出的書信以及他與想象中的人交談的情景,恰恰構成了赫索格對整個社會不滿的“失語”。
三、象征主流社會的格斯貝奇式“類朋友”們的排斥
博士學位、大學教授、一本“思想史”專著、幾筆科研經費,赫索格具備以上所有作為有前途的知識分子的必備條件。但當他在小說中一露面,作者就告知讀者,他正處于危機中。他的第一位妻子黛西帶走了兒子馬科,女兒珍妮則跟第二位妻子瑪德琳住在一起,大多數的朋友站在兩位離婚的妻子一邊。更為糟糕的是,他最好的朋友格斯貝奇竟成了瑪德琳的情夫。在凌亂無序的社會中,赫索格實際上已被象征主流社會的瑪德琳、格斯貝奇以及他的朋友們排擠到了社會的邊緣,這些朋友們實際上對赫索格這樣的人充斥著“類朋友式”的排斥。在赫索格周圍,布滿了象征著上流和主流社會的“成功人”與“聰明人”,在他們的眼里,赫索格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如第二任妻子瑪德琳和“最好的”朋友瓦倫丁頗受赫索格恩惠,但在他們的眼中赫索格不僅是個瘋子,也是一個最理想的傻子;手足兄弟威爾·赫索格一直懷疑他的精神有問題,一再暗示他應該到醫院“在人監護下休息休息”;桑多甚至嘲笑他:“……受教育?真叫人笑掉了大牙!你居然不懂得這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
拮據的經濟、破碎的婚姻和朋友的背叛讓赫索格處于精神崩潰的邊緣,這不僅是赫索格個人的困境,還是美國當時整個知識分子群體的問題和矛盾,更生動地暴露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以“追求占有和利潤為宗旨”的殘酷性。在給魯沙斯的信中,赫索格解釋他為何花大量精力去寫信的緣故:
……人文主義者和有思想的人士除了會掙扎著尋找適當的措詞還能做什么呢?以我為例吧,我手忙腳亂地寫信給四面八方的人,有很多話,我用言語來處理現實生活。也許我喜歡把一切轉變成言語,迫使瑪德琳和格斯貝奇找到良心……
作為一個被迫處于邊緣地位的知識分子,如何才能在象征秩序的主流文化中獲得自己平等的權利,如何占有自己合法的位置才能顯示邊緣人的存在意義,這是赫索格無時無刻都在思考的問題,這也是知識分子為何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關鍵所在。看似瘋瘋癲癲、有著“一副奇怪心腸”的赫索格,其實是一個真正能夠誠實、客觀審視自己的人,處處抗拒占據中心地位的主流社會的影響。當他批判瑞斯克哲學時,他的矛頭直指:
……關鍵是什么?關鍵是有些人想要毀掉人類,他們是愚蠢的,傲慢的,瘋狂的,應當禁止他們這樣橫行……
四、對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雷蒙娜的欣賞和失望
紐約花店主人雷蒙娜是個會體貼人的中年婦女,她迷人、聰明、富有異國情調,除了猶太女人共有的熱情、善良外,還異常性感。離婚后,赫索格和雷蒙娜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在赫索格困難的時候給予了他很大的安慰,對赫索格有極大的吸引力。從雷蒙娜的角度看赫索格,赫索格是一個“如此可親、如此可愛、如此健壯,而且總的說來又是如此穩重的人”。對于雷蒙娜的誘惑力和排斥力的此起彼伏,小說呈現出赫索格一條明顯的心靈矛盾的軌跡。他清醒地認識到:
……
難道這就是我渺茫的人生歷程中的秘密目標么?
難道我眼看著自己在錯了這么些年之后再成為一個酒色之徒么?
難道我真是個俄耳浦斯式的人物?
是個小資產階級的狄俄尼索斯那樣的人?
……
一方面,肉身凡胎的赫索格當然喜歡雷蒙娜的“女人香”。雷蒙娜深受新派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相信“肉體是精神的唯一而真實的神廟”。在生活中她努力追求享樂以滿足下意識的沖動。在與赫索格的交往中,她竭力想要說服赫索格,相信人們可以通過肉欲的滿足煥發生命的活力,被赫索格當做“性方面的杰作”,在與雷蒙娜的交往過程中,赫索格體驗到了“私生活”帶來的聲色逸樂的快樂,下意識的愿望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另一方面,赫索格感到自己淪落為他所謂的“私生活”的奴隸,他內心深處總是時時抗拒著雷蒙娜。當雷蒙娜提出要與他結成連理時,赫索格是“提心吊膽,步步為營”;當雷蒙娜邀請他到鄉間別墅度假,提出為他買夏裝時,他就找個借口,逃之夭夭。他覺得受雷蒙娜恩惠越多,就越危險,就會不得不犧牲自由,因此幾經考慮,他覺得還是離開雷蒙娜為好。他曾照著鏡子自問:
……我的天哪!這個生物是什么?這東西認為自己是個人。可究竟是什么?這并不是人,但它渴望做個人。像一場煩擾不休的夢,一團凝聚不散的煙霧。一種愿望……
作為一個處于社會邊緣地位的知識分子,赫索格最難心安的是沒能實現心目中的境界,感情生活中的兩難處境正表明了以赫索格為代表的懷有良知的知識分子處境的尷尬。他的這些疑慮和質問,凸現出當時知識分子在這種無根基的生存困境中的迷惘和困惑。
五、結語
赫索格作為貝婁小說中的知識分子代表,他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道德等感到迷惑和失望,期望在混亂的世界中找到生存的立足點。盡管他備受挫折,但仍然相信“人生的價值在于維護人的尊嚴”,始終沒有放棄對人類終極價值的追問。這也是我們如今研究赫索格這一人物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 陳玉涓.在無奈的漂泊中探尋——從《赫索格》看當代知識分子的社會特征[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1).
[2] 張鈞,殷耀.人物形象與作者主觀精神的外化——從摩西·赫索格透視貝婁對社會與人生的探索[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85(3).
[3] 王小紅.思想迷惘的赫索格——美國60年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縮影[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5).
[4] 陽光武.價值的錯位——管窺小說《赫索格》的主題意義[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19(6).
基金項目:本文為作者參與的江蘇省鹽城師范學院校級重點科研課題——“索爾·貝婁作品的社會性研究”(項目批準號:07YCKW04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張月琴,碩士,鹽城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美國文學研究與英語教學工作。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