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有個學者叫牟融,他對佛經很有研究,許多儒家子弟都來聽他講解佛經。但當他給儒家子弟宣講佛義時,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
儒家子弟對他的這種做法提出疑問,牟融心平氣和地說:“我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
古代有個很有名的音樂家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并且能彈得一手好琴,優美的琴聲常使人如臨其境。
一天,他到郊外散步,只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新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的欲望。他首先彈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盡管琴聲優美動聽,可牛卻依然只顧低頭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公明儀先是很生氣,但當他靜靜觀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
并不是聽不見琴聲,而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清角之操》。于是公明儀又彈奏了一曲通俗的樂曲,琴聲就像蚊子、牛蠅和小牛的叫聲。牛聽了這首曲子,停止了吃草,豎起耳朵,好像在很專心地聽著。”
牟融講完故事,接著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個道理。”那些儒家子弟聽了這個故事,完全信服了。
【成語釋義】
對牛彈琴: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的是什么,也用以譏諷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腦筋轉一轉
1.成語故事讀起來趣味十足,帶成語的歇后語更是好玩呢!“對牛彈琴——充耳不聞”就是一個帶成語的歇后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龍王爺亮相——張牙舞爪,葉公好龍——口是心非,斑馬的腦袋——頭頭是道,撐陽傘戴涼帽——多此一舉……”這些帶成語的歇后語真可謂異彩紛呈,妙趣橫生。寫作的時候用上這樣的歇后語會讓作文生動形象許多。你也來試著用成語接一接下面的歇后語吧!
唐三藏取經——
投桃報李——
強盜逮小偷——
2.在這則成語中,音樂家公明儀先是對牛彈了一支高深的樂曲,牛沒有反應。后來又彈了一首類似蚊蟲聲的通俗樂曲,牛就好
像在專心地聽。由此看來,對牛彈琴,牛還是有反應的么!這則成語故事是不是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道理——對人或做事都要方法對頭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