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文化,綿長久遠,使我們領略其中的神秘和燦爛。它可坐享天成,亦可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
在三國蜀漢文化的中心——武侯墓,那座高約五米的土丘為諸葛亮真墓,這位家喻戶曉的一代英杰長眠于此,在這里他一生的忠義依然延續。“武侯墓”這一稱謂,不僅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其中歷史文化積淀的沉味,更讓我們為他身上閃耀的忠義光輝而折服。
當年武侯為蜀漢傾盡畢生心血,南扶夷越,六出祁山,功蓋三分,兩朝開濟,最后病逝于五丈原軍中。出師未捷身先死,一篇《出師表》道盡一代仁臣忠相的拳拳赤心。
恍惚間,刀光劍影,獵獵戰旗,聲聲馬嘶又浮現于眼前耳際。千百年前,那個神話般的諸葛軍師仍然揮動羽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諸葛亮,這位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他一生以其對蜀忠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備受后人敬仰,對安葬他的選擇,就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
為什么諸葛亮會把定軍山作為自己的長眠之所呢?對于此,民間有很多傳聞,我更傾向于這種:因為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都是以定軍山為蜀軍操演、休養生息的據點。況且這里是蜀漢的西北前沿,曾經的多少次戰爭,在他的運籌帷幄下,決勝千里外。生前不能看到中原統一,死后就守著蜀漢的疆土吧。他的確太累了!這兒有暖暖的太陽,長眠于黃土,任時光流轉,受萬世崇敬。
武侯文化使我們盡情領略歷史淘盡千古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的那份匆匆然,鐵馬金戈變為漁樵江渚的滄桑變化。多少豪情,多少志氣,都削成絲絲縷縷花絮,化作點點滴滴閑情,粘滿著春花秋雨,匯入大江大河,消失于無影無蹤。然而歷史已被銘記,銘記的歷史使我們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
我等匹夫只是千載之下,懷一顆敬畏之心來看一看當年的人臣楷模、歷世英魂。滄海桑田,渺渺塵世,最是我這等平庸之人,偏又生一顆愚頑不化之心。定軍山下的黃土,定然浸透了武侯的精魂。我們這等學子處于此地,或許多少熏染了武侯的智慧和忠貞之氣吧。
或許我們該以武侯的精魂做自我拷問:走過歲月,我們該如何與萬物相契合?
我們無法選擇生死,但我們可以選擇怎樣生活。我們無需做到浩然正氣立于天地之間,只需做到在塵世的每一天能夠對得起就行了。被歷史銘記,是一種偉大,一份成就;無愧于心,無愧于自己,被他人銘記,也不失為一種幸福,一份歸屬。
因而,作為 90 后的我們,也作為汲取武侯精神成長的一代,更作為被武侯精魂滋養的學子,我們也許應當用我們那點卑微的良知來書寫我們在塵世的每一天,好好過活。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明師點評:這是一篇文化散文。作者以武侯墓作為基點,再現了諸葛孔明的風流形象與功業,語句間洋溢著對武侯精神的崇敬。接著,筆鋒一轉,感嘆歷史匆匆,精魂永存。永存的精魂啟示自己這“愚頑不化”的“平庸之人”該如何與萬物相契合。內容豐富緊湊,語言精煉平雅,記敘、描寫、 抒情、 議論相結合,無矯情造作,情感平質而又觸人心弦,啟示部分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