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在奔跑》是我們學校導演班的一位學長拍攝的電影短片。電影其實并不是講詩人的,而是一個生活中普普通通隨處可見的平凡人。之所以說他在奔跑,是因為他比別人多的那一點理想主義的情懷,又懷著這種情懷如普通人一樣在生活強加給我們的種種壓力下存活著。
其實我們都如這部電影的主人公一樣,生活在這個世界里,做著自己愿意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有的時候,我們覺得生活處處充滿了陽光,我們總是能從中獲得滿足;而有的時候又覺得生活在以另外一種方式讓他的冷酷絕情暴露無遺。我覺得我們都在生活中奔跑著,至少是在我的生命中出現的人們。而在這些人當中,又唯獨我成為了電影中所定義的“詩人”,我想,唯一與電影中不同的是,我在面對生活的時候停下來了,然后用文字這種方式跟生活對峙。
只能用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其實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因為在成為“詩人”之前我跟大家一樣,都是在生活中隨波逐流,力爭著跟上生活步伐的普通人。但是有一天,我發現我漸漸跟不上生活的步伐,那些原本與我并肩而行的人們已經把我遠遠地甩在后面。于是,我累了,我索性停了下來,舉目望去,看著前面那一群樂此不疲的人離我越來越遠。先驅者的背影剛剛消失,后繼者又迎面而來,與我撞了一個滿懷。我很佩服那些能把“生命不止,奮斗不息”這句話當作人生信條的人,但是我亦同樣慶幸自己沒有成為那樣的人。我把我所信仰的生命當作一段未知的旅途,因為它的前途未卜才讓我充滿期待,也因為它的豐富多彩,才讓我停下腳步來,去欣賞它的楚楚動人。
我讀高一時,遇到一位特別有思想的語文老師。她說追溯歷史的人其實是在逃避現實。這句話直到現在也是對我的一個最直觀的詮釋。我是一個故鄉情結很嚴重的人,從我2009年寫下第一篇小說開始,到現在坐在電腦屏幕前敲下這段文字結束,所有的文字都用一種回望的態度去看自己的故鄉。因為我覺得這二十年,我走得太匆忙,沒能真真正正地去看一眼自己生命中的美好,而等到明白這些道理停下來的時候,再回過頭去看時,只剩下一片荒涼的廢墟。這便是我對文字的態度,任何文字都是在回望,任何文字都只為表達,表達那些以前應該表達卻沒有表達的感情。
前些日子跟朋友一起吃飯時,朋友突然問我一個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一種表現欲,比如說明明一部電影自己什么感受都沒有,卻總要裝出一副感悟很深的樣子,然后對這部電影的主題思想大發感慨。我對朋友說其實每個人都是自我的,人們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別人身上,然后等待著我們起立鼓掌然后對他的思想表示贊同。
我是一個學習藝術的人,要是把這種行為作為一種追求藝術的人與人之間的藝術現象來看,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我們太多的人都喜歡人云亦云,從來不去想自己要表達什么,自己心里真正地在想什么。對于藝術的理解是平等的,文字也一樣,我們總是習慣于去遵循前人給我們定下來的條條框框,卻不知道這些東西使我們束手束腳。我希望我自己的文字能夠傳達出來的是思想,而不是別人說的道理。道理人人都懂得,但思想卻是我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高的信仰。
最后,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我看完《詩人在奔跑》之后突然想到的。一只風箏被人放飛的時候想,自己憑什么要被別人牽著走,別人讓自己飛多高就飛多高,別人讓自己飛哪里就飛哪里,那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么。于是風箏掙斷線,昂著頭飛到更高的地方去了。但是這個故事不是教我們要掙斷束縛我們的東西去尋找自由,也不是教我們不能安于現狀要志存高遠。因為風箏它只是風箏,它不能像鳥兒一樣飛在天空,一旦它脫離束縛,結局只能是一頭栽下,粉身碎骨。
文字也一樣,它只能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