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生病,這也是年輕媽媽最擔憂的焦點問題。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掌握了科學育兒的金鑰匙,就可以顯著提高寶寶機體抗病力,顯著減少患病住院的幾率。
一、從小給孩子建立健康檔案
健康檔案是從胎兒保健開始直至學齡期兒童實行系列保健的原始資料。其內容包括母親懷孕期保健和檢查的記錄、嬰兒出生時情況、生后喂養方式及營養狀況、孩子定期健康體檢記錄。檢查項目有稱體重、測量身、頭圍、胸圍、語言及運動發育、智力發育、血色素、肝功能全套等;按年齡進行免疫接種記錄;藥物過敏記錄;疾病診治記錄,包括每次看病記錄或住院記錄等等。
建立健康檔案的4方面好處:
1、根據檔案內容,全面了解孩子各系統器官健康情況;
2、容易早期發現小兒生長發育中異常情況,隨時分析原因,及時針對性矯正,真正做到家庭保??;
3、健康檔案可隨小兒從家庭帶到托兒所、幼兒園、以至小學連續性使用;
4、為兒科醫生診治現有疾病和進行保健科研提供可靠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健康檔案要放在專門抽屜里妥善保管好。特別是病歷資料,在孩子生病就醫時別忘帶上。
二、訂閱醫學科普育兒雜志
寶寶出生后,父母親一定要訂閱1~3份醫學科普育兒專業雜志。如有條件,購買科學育兒方面的光碟跟著學也有極大幫助。
三、學會從互聯網上查找有關育兒防病知識
在科技信息發達的今天,年輕媽媽們學會互聯網沖浪,查找有關育兒方面的最近資料很重要。互聯網上有國內各城市兒童醫院及專家的所有信息,便于“對癥”咨詢和找專家醫生診治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健康問題。
四、定期體檢至關重要
對于兒童疾病,預防是第一道防線,定期體檢就是第二道防線。根據各年齡階段身體發育情況來確定體檢重點:
周歲內嬰兒每季度體檢一次;
1~3歲幼兒每半年體檢一次。
體檢的重點內容:稱體重、測量身長(高)、頭圍、胸圍和上臂圍、坐高、牙齒及心肺檢查。
4以上兒童每年體檢一次。
體檢主要內容:身高、體重、血壓等。
青少年每年體檢一次。
體檢重點項目:第二性征,如乳房、腋毛和陰毛、睪丸、陰囊和陰莖變化。
還有許多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如化驗血色素、血脂全套(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肝功能全套、血液流變學檢測(包括腦血流圖和頭顱多普勒檢查等)、拍胸片、做心電圖、B超、心臟彩超或CT掃描等,所有體檢結果由醫生做好記錄,建立健康擋案。根據每次全面體檢所掌握的客觀數據及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準確評價自身健康狀況。及早發現隱匿性疾病如輕度營養不良或肥胖癥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寇心病、消化性潰瘍病、糖尿病及婦科炎癥或腫瘤等;發現某些急慢性傳染病如肺結核、各型肝炎等,同時針對病因給予有效治療,往往預后良好。
五、固定一名兒科醫生為寶寶診治疾病
孩子傷風感冒、發燒、拉肚子是難免的,聘用的家庭醫生應該是經驗豐富的兒科醫生。因為他(她)為對孩子各年齡段疾病見得多,這些小病小痛都可以解決。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到大一直找他看病或保健,他就會對孩子的健康狀況非常了解,這個醫生還會像朋友一樣提醒她給孩子什么樣的飲食與運動建議,做什么保健比較好,應該接種哪些疫苗等;對孩子所有的病史完全掌握;對孩子是否藥物過敏的狀況也很清楚。長期且全面地了解孩子身體狀況的醫生,在孩子生病時是可以信任的。家長在育兒中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從他那里及時得到回復。孩子患上疾病可盡早診治,即便患了大的毛病,他也能夠給你最好最適合的就醫建議。
六、帶孩子看病竅門多多
1、看病一定要帶:
(1)病歷本和醫???;
(2)口罩:為防止流感或院內交叉感染,冬春季家長可給孩子戴上口罩;
(3)衣物:醫院設有中央空調。夏季室外炎熱但室內溫度偏低,可帶些衣服,必要時為孩子添衣;
(4)食物和飲料:家長應該帶些干點、飲料,可及時補充體力。需要空腹做檢查的病人,家長可準備早點
2、了解正確地看病流程
(1)預檢:家長須先帶孩子到預檢臺告知癥狀,由護士分發相應的科室預檢號。如果有發熱,請先測體溫,由工作人員判斷是否有必要看急診。
(2)掛號:拿到預檢單后到掛號收費處掛號。
(3)就診:掛完號后即按照掛號單上的診區指示前往就醫。
3、掌握就診人少時間
在一天中,上午10點半后、下午3點后、晚上7點-8點左右的時間段內,兒科病人相對少一些。
4、三類孩子應看急診
(1)發高燒兒童,指肛溫39.5℃,腋表溫度達39℃的患兒。
(2)小嬰兒病人,指的是出生百天以內的小嬰兒,如果出現發燒、抽搐、嚴重腹瀉、意識不清等征象。
(3)意外傷害,如溺水、觸電、中毒等。
5、自備大小便化驗標本
如果是腹瀉患兒在家中排便或排尿,家長可用干凈的小盒子裝一點帶來醫院。大小便在2小時內有效,注意干掉的糞便不能用于化驗;小便化驗,最好接取中段尿,不太容易被污染。
6、巧用醫學檢查順序
看門診時,醫生就患兒病情開出檢查項目是驗血、尿或糞便,X光片、B超、心超、腦電圖、CT、磁共振等。有些驗血項目需要空腹,如肝功能等。為節約就診時間,家長學會合理安排檢查順序。比如孩子又驗血,又需要鎮靜藥鎮靜者,可先去驗血后,再用鎮靜藥后做別的檢查;用了鎮靜劑后,孩子睡著了,可先去做超聲、心電圖等需要安靜的項目,然后再做不嚴格需要安靜不動的檢查項目,如X線胸片。做CT和磁共振檢查時,需要在安靜狀態下進行,年紀較小的嬰幼兒一般會使用鎮靜劑,使其入眠。因此,一旦預約做這兩項檢查的寶寶,注意在檢查前盡量不要讓孩子入睡。家長可自備奶粉或其他果汁、飲料,摻入藥水方便孩子服下。
7、弄清藥品使用說明:兒科醫生看病結束后,開具處方。家長到收費處付費,然后取藥。家長拿到藥后,一定要仔細看清楚使用說明,怎樣用,用多少,多少次,飯前還是飯后等等。因為兒童用藥必須很謹慎,一旦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問醫生弄清楚,避免來回咨詢多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