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廉價存儲系統隨處可見,大家忍不住想建立龐大的音樂庫、電影庫、照片庫和文檔庫,這種誘惑始終存在。但是如果你家里的每臺電腦都塞滿了好多GB的數字內容,管理所有這些數據會很麻煩。
網絡附加存儲(NAS)則可以大大簡化管理數據的任務。設想一下:網絡上單單一臺機器負責將文件發送到你家里的每臺電腦、管理備份以及保護你的所有重要照片或敏感數據。
市面上有好多網絡附加存儲設備,隨時可以滿足你的存儲要求,但購買一套的話價格不菲——如果你只有區區幾個文件想與寥寥幾臺電腦共享,更是不劃算。對于有好多TB數據的用戶來說,情形更是變得問題重重:你可能要花大筆錢去購買能夠處理你大批數字內容的NAS。
幸好,構建自己的NAS很簡單。這么做與花費來之不易的錢購買相比諸多優勢:如果構建自己的NAS,你可以指定大小、功能特性和存儲容量,還可以隨意變更。
選擇軟件
市面上有眾多操作系統可供選擇,用于構建你自己的NAS。許多流行的Linux發行版提供面向服務器的變種版本,附有如何構建并運行服務器的操作說明。但是我們為了簡單起見,選擇了FreeNAS。
FreeNAS是一種備受歡迎的選擇,因為只要所有硬件安裝到位,配置起來就相當容易。你可以從FreeNAS網站(http://www.freenas.org/)下載最新版本。將下載的.iso文件刻錄到CD或DVD上;在Windows 7中,只要鼠標右擊文件,選擇Burn disc image(刻錄磁盤鏡像)。如果是其他版本的Windows,你可以使用免費的ImgBurn實用工具(http://www.pcworld.com/downloads/file/fid,64960-order,4/description.html)。
選擇硬件
你已經有了一份FreeNAS,不妨接著說說硬件。FreeNAS可以在幾乎任何硬件系統上運行,所以你不再使用的舊電腦也完全可以。為了獲得最佳性能,系統應該至少有4GB內存。
我在構建FreeNAS時,將幾個零部件拼湊起來。我的NAS其核心部件是技嘉E350N主板,配備了AMD E-350處理器。我選中這款主板是因為它尺寸小巧,耗電量小,可以塞入到小地方,又為我的硬驅提供了四個SATA端口。在選擇系統(或自行構建系統)時,要確保主板有空間來支持你想要用于存儲的所有驅動器。
我找來了三只備用的1TB硬盤用于存儲,外加一只備用的DVD驅動器來處理安裝。FreeNAS安裝完畢后,它接管了上面安裝有FreeNAS的整個驅動器。為了讓所有存儲驅動器都可用,我還拿來了一只2GB容量的U盤,用于放置操作系統。
設置篇:安裝FreeNAS
既然硬件已選好,FreeNAS光盤也已備好,現在可以入手了。
把DVD和U盤插入到你設置為NAS的那臺電腦。啟動電腦前,確保以太網線纜已插入到主板上。你還要讓連接到網絡的另一臺電腦運行起來,因為你要用它來連接和配置NAS。
啟動電腦,進入BIOS。進入BIOS的步驟隨主板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的經驗法則是,在電腦啟動過程中,按住F2鍵、 F7鍵、F8鍵或刪除鍵——按下電源按鍵后,要注視顯示器,指令會在正常的啟動順序過程中往上翻滾。
一旦你進入了BIOS,將電腦設成從光驅啟動。相應步驟再次隨主板型號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你應該會看到有個部分會列出Boot Priority order(啟動優先順序)。一旦你設好了這個參數,按F10鍵保存更改并退出;電腦會重啟,選擇光驅啟動,然后開始從光盤裝入FreeNAS。
你會知道,你看到列有一系列選項的普通藍屏出現后,表明FreeNAS運行正常。你需要把FreeNAS安裝到U盤上,于是選擇第一個選項。FreeNAS會列出深奧的驅動器型號編號,于是尋找U盤容量(本文中是2GB)應該是最省事的方法。按提示符操作;FreeNAS會提醒你:它會將U盤上的內容刪得一干二凈。一路點擊下去,然后泡杯茶,等進度指示條滾到100%完成為止。
一旦完成,你會看到彈出光盤、重啟系統的提示符。你的電腦重啟時,它應該會從U盤啟動FreeNAS——要是不行,回到BIOS,將主板設成啟動到U盤,再次重啟。
FreeNAS啟動過程中,它會顯示好多行深奧的代碼,隨后是編號列表和所要連接的網址,這很正常。那個網址是你新文件服務器的網絡地址。把該地址輸入到你家里連接至與NAS同一個網絡的電腦上的瀏覽器中,就可以進入到FreeNAS配置屏幕。
FreeNAS會提示你輸入用戶名和密碼。默認用戶名是“admin”,默認密碼是“freenas”,你可以將默認用戶名和密碼更改為 FreeNAS選項中你喜歡的用法。
要是你忘了密碼,重置密碼也很容易。你需要進入到NAS,輸入下列密碼:
Python /usr/local/www/freenasUI/manage.py changepassword admin
然后,FreeNAS會提醒你輸入一個新的密碼。
設置篇:建立卷
一旦你登錄進去,要做的第一件就是創建文件系統。點擊菜單欄頂部的Storage(存儲),然后選擇Create volume(建立卷)。在彈出的窗口中,選擇你想要添加的所有驅動器,并為卷賦予一個名稱。
擺在你面前的選項有兩個:UFS(Unix文件系統)和ZFS。我們選擇ZFS,因為它支持為文件服務器設計的眾多功能,比如RAID支持、快照和文件壓縮等。
你會看到幾個新的選項,具體要看你電腦中驅動器的數量。由于是三個驅動器,我需要在mirror(鏡像)、stripe(條帶化)和RAID-Z之間選擇。鏡像是將數據從一個磁盤復制到其他磁盤上,就像RAID 1那樣。條帶化是在陣列中多個磁盤之間分割文件,就像RAID 0那樣。RAID-Z實際上是以軟件實現了RAID 5機制。
那么,這些選項又意味著什么呢?就我的三只1TB驅動器而言,選擇鏡像類型提供了1TB的總存儲容量,但是將我的數據保存在所有驅動器上;要是其中一只驅動器失效了,我可以把它換掉,繼續工作。條帶化提供了3TB的總存儲容量和很快的響應速度;不過一只驅動器壞掉,所有那些數據都會丟失。RAID-Z有點像是兩者的結合體:它提供了2TB的總存儲容量;如果三只驅動器中有一只失效,我在另找驅動器來替換的同時,可以通過剩余的兩只驅動器重新構建數據。
由于我喜歡來點刺激的,于是選擇了條帶化選項。它不是最安全的選項,但我要充分利用每一點存儲空間,我以后總是可以實施一種更安全的冗余備份解決方案。
無論你選擇了哪個選項,都要小心:磁盤上的任何數據都會被清除。點擊Add volume(添加卷),你的文件服務器隨后馬上就可以使用了。
共享文件
你已經建立好了存儲卷,所以現在可以往里面裝入通過合法途徑獲得的媒體,也可以裝入寵物的照片。
有了FreeNAS,與Linux、蘋果和Windows電腦共享文件就很容易。你想創建幾個共享文件夾,就可以創建幾個——比如說,一個Windows/Unix/蘋果共享文件夾用于存放電影庫和音樂庫,一個專門面向蘋果的共享文件夾用于存儲Time Machine備份內容。
第一步是啟用CIFS(通用互聯網文件系統)服務。點擊左邊的Services(服務),然后點擊與CIFS對應的按鈕。點擊CIFS行旁邊的扳手圖標,即可創建工作組、授予其他網絡和用戶權限,或者僅僅給NAS賦予一個容易識記的名稱。輸入這個名稱,就可以從Windows電腦訪問你的文件服務器。
在左邊的導航欄上,點擊標為Sharing(共享)的選項卡。我會在這里創建一個Windows共享文件夾,作為示例,但是Linux和蘋果方面的操作大同小異。
點擊Add Windows Share(添加Windows共享文件夾),在彈出的窗口中為它賦予名稱。點擊“Path”(路徑)旁邊的下拉菜單,為NAS分配Windows能夠找到的一個地址。選擇Browsable to Network Clients(可以讓網絡客戶端瀏覽),因為該功能讓你可以使用資源管理器的菜單,訪問你的NAS,如同訪問電腦上的其他任何文件夾一樣。
我選擇的其他選項未必安全。不過,我想讓每個人都可以訪問該NAS,因為我相當信任我的同事。
大功告成了!只要在連接到你網絡上的Windows電腦上點擊Start(開始),然后在Run(運行)文本框(就在Start圖標正上方)里面輸入\\\\YourNASnamehere,按回車鍵。Windows就會連接到NAS,可以開始往里面裝文件了??梢噪S意把NAS藏起來。我的NAS甚至沒有連接到顯示屏上,因為我們要做的一切都可以在網絡上任何一臺電腦中的瀏覽器里面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