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在線】
余秋雨,當代著名的藝術理論家、散文家、中國文化史學者。1946年出生于浙江余姚,1968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苦讀中國古代文化,陸續出版了《藝術創造工程》等多部藝術理論著作。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創作文化散文集,開啟一代文風,其文化散文集成為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之一,在臺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等。
【風格探究】
余秋雨是一位散文家,由于他對歷史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形成了他文化散文獨特的風格。他的文化散文,在探尋風景名勝時往往從“文化”這一特定視角切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他不只關注景物的自然現象,而著重尋找隱藏于山水古跡中的文化意蘊,所寫文章多以抒發個人感情和表現自我為主,在描摹景物時融進了社會歷史的內容。他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用他自己深邃的目光,對歷史古跡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更加深刻、透徹的剖析,透過自然現象,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后所積淀的文化內涵上。
【類文擷英】
狼山腳下(節選)
□余秋雨
狼山在南通縣境內,并不高,也并不美。我去狼山,是沖著它的名字去的。
在富庶平展的江淮平原上,各處風景大多都頂著一個文縐縐的名稱。歷代文士為起名字真是絞盡了腦汁,這幾乎成了中國文化中一門獨特的學問。《紅樓夢》中賈政要賈寶玉和一群清客為新建的大觀園中各種景致起名題匾,鬧得緊張萬分,其實,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干過這種營生。再貧陋的所在,只要想一個秀雅的名稱出來,也會頓生風光。名號便是一切,實質可以忽略不計,這便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毛病之一。記得魯迅說過,只要翻開任何一部縣志,總能找到該縣的八景或十景,實在沒有景致了,也可想出“遠村明月”“蕭寺清鐘”“古池好水”之類的名目,于是,一個荒村、一所破廟、一口老井,也都成了名勝。這個縣,立即變得古風蘊藉、文氣沛然,不必再有長進。魯迅激憤地說,這種病菌,似乎已經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勢力不在亡國病菌之下。
我愿意把事情說得平和一點。起點名字本也無妨,便于人們尋訪和辨認,但一切都調理得那么文雅,蒼勁的自然也就被抽干了生命。自然的最美處,正在于人的思維和文字難于框范的部分。讓它們留住一點虎虎生氣,交給人們一點生澀和敬畏,遠比抱著一部《康熙字典》把它們一一收納,有意思得多。
早就這么想著,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間愣頭愣腦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這個名字,野拙而獰厲,像故意要與江淮文明開一個玩笑。
起這個名的由頭,有人說是因為山形像狼,有人說是因為很早以前這里曾有白狼出沒。不管什么原因吧,我只知道,就在很早以前,人們已受不住這個名字。宋代淳化年間,當地官僚終于把它改成“瑯山”。幸虧后來又被改了回來,如果仍叫瑯山,那多沒勁。
狼山蹲在長江邊上。長江走了那么遠的路,到這里快走完了,即將入海。江面在這里變得非常寬闊,渺渺茫茫看不到對岸。長江一路上曾穿過多少崇山峻嶺,在這里畫一個小小的句點。狼山對于長江,是歡送,是告別,它要歸結一下萬里長江的不羈野性,因而把自己的名字也喊得粗魯非凡。
狼山才100多米高,實在是山中小弟,但人們一旦登上山頂,看到南邊腳下是浩蕩江流,北邊眼底是無垠平川,東邊遠處是迷蒙的大海,立即會覺得自己是在俯視著大半個世界。狼山沒有云遮霧障的仙氣,沒有松石筆立的風骨,只有開闊和實在,造物主在這不再布置奇巧的花樣,讓你明明凈凈地鳥瞰一個現實世界的尋常模樣。
我想,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
(選自《文化苦旅》)
技巧揭秘
小小的一座狼山,在作者筆下竟顯得那么大氣磅礴。作者沒有把重點放在游玩經過和描繪狼山的風景上,先從狼山之名說起,聯想到《紅樓夢》中賈寶玉和一群清客為大觀園各個景點的題名,然后借魯迅先生的評論,巧妙地對某些文化現象進行批判,并突出狼山之名的意義,使讀者在理性思考中獲得一種精神享受。作者以歷史記載為本,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現自己對文化的思考。
其次,作者描繪景物,視野開闊,言簡意賅。“南邊腳下是浩蕩江流,北邊眼底是無垠平川,東邊遠處是迷蒙的大海”,寥寥20多字,卻顯得大氣磅礴。整齊的句式,富有節奏感的語言,讓讀者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長江一路上曾穿過多少崇山峻嶺,在這里畫一個小小的句點”這一形象的比喻,“愣頭愣腦”“山中小弟”等擬人語句,體現了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
再次,在寫作手法上,作者嫻熟地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表現手法。作者不注重生動細膩的景物描寫,不注重溫情脈脈的敘說,也不是空發議論,只是把情感的抒發和人生的感悟糅進了對風景文化的思考之中,“我想,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抒情與議論水乳交融,使文章的議論充滿了睿智和激情。
【技巧運用篇】
雨游天目湖
□馬思捷
每次游江南都在雨中,對江南雨景我情有獨鐘。透過車窗玻璃,一帶白墻黑瓦的民居朦朧在雨霧之中,掩映在蒼翠的樹木里;時而可見遠方有一兩處隆起的山丘,恰似靈秀的江南少女驕傲挺起的渾圓胸脯。但我總覺得還是缺少點什么。意象里的江南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和“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的邈遠蒼茫,抑或是夢里水鄉、小橋流水的靈秀,可惜舊日江南的特色和中國別的地方一樣漸漸被現代刺目的建筑和隆隆的機器聲給破壞了。
好在江南的山依舊青水依然秀,天目湖就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去處。“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可惜我們并非什么“仁者”“智者”,因為盡管下雨,游天目湖的人竟還是那么多,要是人人都是仁者、智者的話,國人的素養還不是世界一流?再想想中國眾多的名山大川前摩肩接踵的“驢友”,大仁大智者有幾多?真正的仁者應該去那人跡罕至之處,領略大自然的奇偉瑰怪,真正的智者不是游山玩水的“驢友”,而是利用本屬于每一個人的自然山水來掏“驢友”們口袋的那些人。
零距離接近天目湖今生還是第一次,坐在游船的尾部,看平靜的湖水被游船劈成一個巨型的喇叭;看后面山島漸行漸遠,漸行漸朦朧直至隱約不見;看兩邊或遠或近的山島漸漸向船尾跑去……靜處思之,潛意識里這意境于我又似乎似曾相識:也許曾經在南京玄武湖、蘇州太湖、頤和園等地乘舟時有過類似的感受,但細想又不是。
船上有人抱怨:“這鬼天氣,要是晴天,這湖光山色會更美。”我卻不以為然,盡管陰沉的天氣暗淡了湖光山色,不也給湖中座座遠島增添了朦朧之美嗎?待得游船載著我們一層層揭開這些島嶼的面紗,你不覺得這是漸入佳境嗎?
游船終于靠岸,才知道我們來到湖心一個有名的島——龍興島。登上了遠望如仙境的龍興島,有點掃興——游人太多。雨下得正猛,撐著的傘身上都濕漉漉的,不過我覺得沒什么,我寧愿雨打風吹濕漉漉,也不愿日曬氣熏汗津津。待冒雨走到半山腰,游客終于少了,這才感受到游山玩水的清凈。雨也漸漸停了,樹木更加青翠茂密,雨水匯成小溪沿山路一路往下流,空氣的清新自不必說,此時才算是真正走進了“氧吧”。我以為,走了一圈下來,除了樹木竹林,并沒見到太多的建筑,我認為這很好,要知道人工建筑是自然風景的最大殺手。導游介紹說曾有幾位名人在此隱居,我卻沒看到什么古跡。
游了龍興島,又到別的地方到處看了看,這才覺得疲憊不堪。有人感嘆:天目湖不過如此。中午嘗了價格不菲的天目湖啤酒,中午和晚上都嘗了有名的天目湖魚頭。不過如此!這也是我的感受。
點評
這篇游記,仿照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手法,在記游和寫景的同時,運用聯想和想象,對社會現象進行思考和評論,“可惜舊日江南的特色和中國別的地方一樣漸漸被現代刺目的建筑和隆隆的機器聲給破壞了”“人工建筑是自然風景的最大殺手”等能引起讀者的理性思考。描寫景物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增添了文采,同時作者能適時抒發感悟,使議論和抒情有機結合。若能對歷史文化更多一點了解,思考的深度必將更深入一些,文章也會更加的大氣。
【風格仿寫篇】
木瀆古鎮
□沈 逸
據說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必到的一個地方就是蘇州的木瀆。為什么乾隆每次必到木瀆?個中原因在游了木瀆古鎮之后才初見端倪:原來木瀆集中了人間天堂“姑蘇”的鐘靈毓秀——美女、才子、大戶和園林。
江南山水靈秀,自古多出才子美女,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就曾被吳王夫差囿于此處。古鎮入口處的“香溪”牌坊在告訴人們,此處因留下了諸多美女脂粉而得名。及至清軍南下,滿族貴族逐漸知道了水鄉女子的溫婉玉潤比起在塞北長大的八旗女子不知要令人銷魂多少倍,但清宮的規矩是漢女不得入宮,于是乾隆一次次地下江南,其目的之一也許就是為了感受一下風塵之中的風花雪月吧,故后人才會演繹出《戲說乾隆》來。
自宋至清末,木瀆共出進士20余人、舉人27人。著名人物有范仲淹、朱碧山、陸子岡、楊基、吳寬、徐枋、汪琬、葉夑、沈德潛、馮桂芬,以及現代的沈壽、嚴家淦、王為一等,他們或土生土長,或長期寓居,給古老的木瀆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我與所有的“驢友”一樣也不想考校歷史,管他木瀆出過多少名士。乾隆下江南絕對不全是尋覓人才,到人才輩出之地無非是附庸風雅:搖把大扇子到處題字、賜名,于是蘇州不知留下了他多少墨寶。
有大戶必有園林,號稱“古鎮”的那一條街上,至今還保存著幾處大戶人家的舊宅,嚴家花園、虹飲山房、古松園、榜眼府第等。木瀆的園林以嚴家花園為代表,薈萃蘇州各園林的特點——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葉圣陶語)。誰如果要觀賞木瀆的園林,到蘇州拙政園、留園、獅子林里去看看也一樣。所以我也就不贅述游玩經過,不描述景致之美了。
乾隆到木瀆必到的是虹飲山房,然后是拜訪幾家大戶,吃吃喝喝,題題畫畫,賞賞園林,順便偷窺一下大戶人家的內眷。肚子飽了,眼福飽了,口袋里滿了,虛榮心也滿足了,這是乾隆下江南的又一目的。又哪是為了體察民情呀?
古人之事不再細說,總之看了幾處古跡,并未了解多少歷史。走在所謂的古鎮上,除了磚鋪的地面和黑瓦的建筑,我無法感受到一點古味,那些穿著現代時髦服飾的人群,操著南腔北調的嘈雜人聲,還有一陣陣撲鼻而來的油炸螃蟹和臭豆腐氣味……頓覺無孔不入的現代文明,早已沖淡了木瀆的古韻。還有什么好說的呢?在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蘇州,木瀆的古貌能保留成這樣,已經是相當不錯了。在中國要找一塊未遭現代文明破壞的凈土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就連許多反映古代生活的電視劇,都能看到穿低胸衣、拉直發的女子,留長頭發(不是清朝人的辮子)、操現代網絡流行語的男人。
文學可以搞笑,風景怎不可以搞笑。
點評
本文仿照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風格,不是重在記游,也沒有過多描寫風景,作者借乾隆六下江南必到木瀆的典故,來介紹和評價木瀆文化。作者從美女、才子、大戶和園林四個方面進行思考探究,雖帶有主觀意味,卻也不乏風趣幽默。作者如能像余秋雨一樣有更深的文化修養,寫作時能借助歷史資料進行更詳實的考證,那么文章就更具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