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貧困是一個伴隨人類社會發展而長期存在的問題。研究農村貧困發生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有利于我國進一步消除貧困,達到中共十六大所確定的小康社會的要求。本文利用1990~2010年的統計數據對農村貧困發生率與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關系進行探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基于變參數的狀態空間模型并對其進行估計,以此研究經濟增長對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的動態影響,最后得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經濟增長;貧困發生率;協整;狀態空間模型
在過去的30幾年的時間里,我國成功地使2.2多億的農村人口脫貧,從而使貧困總人數從1978的2.6億下降到2010的2688萬人,農村貧困率也迅速下降,從1978年的32.9%降到2010年的2.8%。農村的貧困線也在逐年的上升,從1984年的200元增到2010年的2300元。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農村地區貧困減小取得更突出的成就。毫無疑問,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中國農村貧困減小的主要力量,但是貧困問題到目前為止還仍然是中國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削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因此對我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的研究,探究經濟增長對它的影響程度,明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我國進一步消除貧困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我國由于經濟改革、各種各樣的外界沖擊和政策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因此對其的影響不可能是一種長期穩定的線性均衡關系,用固定參數模型表現不出來這種變化,所以變參數模型更適合反映這種關系。本文第2部分介紹了變量的平穩性和協整檢驗,第3部分介紹了基于狀態空間模型的我國農村貧困發生率與經濟增長的變參數模型,然后運用KALMAN濾波算法對狀態空間模型的參數進行估計,并對波動進行分析。
一、實證研究
1.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本文在研究過程過中,用y表示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采用的經濟增長主要是指農村居民的經濟增長,關注的是農村居民這個在中國占大多數的群體,所以用他們的純收入來表示他們的經濟增長,用x表示(元)。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0)(附錄)。
2.平穩性與協整檢驗。在變量之間建立模型,當且僅當等式兩端的變量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且變量之間具有協整關系時,所建立的模型才有意義,否則所建立的模型將是偽回歸,為了避免偽問題,狀態空間模型要求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為此對y,x進行平穩性和協整關系檢驗。
本文采用ADF檢驗方法對各變量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1%顯著性水平上,時間序列經過兩階差分均是平穩的,即y和x屬于同階單整序列。因此,變量之間有可能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本文采用Johasen協整檢驗方法,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兩個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協整分析證實兩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因此以這兩個變量建立的狀態空間模型不存在偽回歸的問題。
二、狀態空間模型估計
前文探究了它們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但影響因素是在不斷地變化當中的,不能反映不同時期因素對貧困發生率在影響程度上的差異性。因此,我們需要采取相應的變參數模型對其進行研究,所以,本文采用了狀態空間模型對該動態關系進行估計。估計模型如下:
yt=c+atxt (1)
其中:yt為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xt居民純收入,εt為隨機干擾預,a為待估計參數。為了考察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與經濟增長之間可能存在的不斷變化的長期均衡比例,我們對模型(1)進行修正,本文經驗分析所建立的模型是利用狀態空間模型構造的可變參數模型。
yt=c+atxt (2)
at=ψ1at+ηt (3)
方程(2)和方程(3)就是所謂的狀態空間模型。
狀態空間模型是動態模型的一般形式,由一組觀察(Observation)方程和狀態(State)方程構成。許多時間序列模型如古典線性回歸模型、ARIMA模型等都可以看作狀態空間模型的特殊形式。本文中方程(2)是量測方程,表示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與經濟增長的一般關系,其中at參數稱為狀態變量,反映了各個時點上變量對貧困率的敏感程度。方程(3)稱為狀態方程或轉換(Transition)方程,它描述了狀態變量的生成過程。at為不可觀測變量,但可表示成一階馬爾可夫過程。本方中狀態方程都采取了遞歸形式進行定義。εt是擾動項,且服從均值為零、方差是常數的正態分布。利用卡爾曼濾波算法可以得到變參數at的估計值。
本文可得到的數據區間是從1990~2010年,取對數后代放(2)、(3)方程,用Eviews5.0軟件,以卡爾曼濾波算法得到狀態空模型的如下估計結果:
圖1 時變參數at在1990~2010期間的變化趨勢
首先1991農民收入增長了3.4%,貧困發生率從9.4%上升到11%,經濟增長對貧困發生率的作用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原因在于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經濟增長緩慢,又加上沒有實行人口計劃生育,導致人口總基數增加,人口增長速度為5.7%,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所以經濟增長對貧困發生率減少的作用并沒有顯現出來。
1992年至2008年經濟增長對貧困發生率的作用不斷減少,原因是中國真正意義的改革開放是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以后起步的,中國市場經濟也是那時開始逐步走向完善,經濟增長方式也開始有所轉變,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那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逐步脫離貧困。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不斷上升,收入的邊際效果也越來越少,這說明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僅靠經濟增長來脫貧也越來越困難。
2008年農民收入增長了15%,而貧困發生率卻從2%上升到3.8%,出現了經濟增長對貧困發生率的作用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那是因為2008年國家把低收入的人群也納入貧困者的范圍,使得貧困者的范圍增大,相應的貧困發生率減少速度放慢,所以貧困發生率沒有減少反而增加。
參 考 文 獻
[1]李石新.中國經濟發展對農村貧困的影響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2]姚樹潔.中國改革二十多來年的經濟發展與貧困縮減[J].當代經濟科學.2001
[3]張平.祁永安.經濟增長與西部少數民族貧困-基于甘肅省的實證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9
[4]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