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根據1999年至2010年間上海的主要經濟數據,利用相關性系數和回歸模型,分析外商直接投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GDP對城市化水平的影響程度,最后提出一些能夠加快城市化的建議。
【關鍵詞】上海;城市化;回歸分析
一、研究主題
在上世紀20年代,“城市化”一詞最早開始出現在研究著作中。不同的學科對城市化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經濟學家側重于由產業革命引起的人口在城市集中的角度闡述城市化。城市化程度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到2003年底,我國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0%,比世界發達國家平均低30%。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為了能順利過度到全面小康社會,就必須加快城市化建設的步伐,發揮城市的中心輻射作用。城市化毫無疑問將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推動力與增長點。本文就通過建立回歸模型,對影響城市化率的因素進行分析,試圖找出對城市化影響較大的因素。
二、文獻回顧
王常雄(2004)在《對我國城市化驅動因素的實證分析》一文中分析2001年我國22座城市的數據后指出,人均GDP,第三產業比率、房地產投資額和外商直接投資都與城市化水平有較高的相關性。GDP增長率、第二產業的比重、固定資產投資額、受高等教育比率相關性較低,并因此得出結論: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來拉動城市化的效果不明顯,城市教育水平與城市化水平也沒有關系。試圖在不改變產業結構和沒有制度創新的條件下依靠經濟總量的增加來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觀點也是不合理的。而發展第三產業,加大經濟對外開放都對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吳俊、鄒禮瑞(2006)在《上海城市化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互動關系分析》中,通過對比日本、美國、墨西哥、香港、上海的城市化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情況后指出,城市化在加速發展階段,政府應支持第二產業的發展,城市化進入后期階段后,政府政策應當對第三產業傾斜。并建議上海重點發展第三產業中的非傳統行業。蔣偉、曹榮林(2010)在《FDI與城市化水平的相關性分析》中對江蘇省13個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與城市發展的相關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之后得出結論,外商直接投資對城市化發展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從上述的文獻中可以得出,經濟發展水平、第三產業和投資對城市化的貢獻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但這些因素對城市化發展的作用大小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三、模型設定與分析
分析方法:本文采用1999年至2010年間上海FDI的存量,FDI的增量,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均GDP這四個指標的數據,并且假定其他因素對城市化率的影響很小,然后采用相關性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解釋這四個因素分別各自對城市化率的影響程度。具體指標的設定與解釋如下:(1)城市化率(Y,單位:%)即城鎮人口比重,被解釋變量。城市化率的數據用1999年至2010年上海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表示。數據來源于2011年上海統計年鑒。城市化率越高,表明社會的進步程度越高。(2)增量FDI(X1,單位:億美元)即各年度外商在上海實際投資額。FDI的流入構成了城市中總投資的一部分,而增量的FDI能夠反映外商在上海投資所能夠起到的短期效應。增量FDI的數據取自1999年至2010年各年度上海統計年鑒中直接吸收外資情況表。(3)存量FDI(X2,單位:億美元)即外商在上海實際投資額至該年年底的累積額。FDI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加大,全球經濟對我國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會愈加顯現。存量FDI的數據也同樣取自2011年上海統計年鑒。(4)固定資產投資額(X3,單位: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能夠反應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房地產開發,是工業化的體現。固定資產投資額數據同樣取自2011年上海統計年鑒。(5)人均GDP(X4,單位:元/人):人們普遍認為,在城市化進程中,經濟的增長對城市化的影響較大,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因此,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率也會逐漸上升。所以我們能夠通過提高經濟發展來提高城市化水平。人均GDP數據也可以從上海統計年鑒中得到。
EVIEWS線性回歸分析:
從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結果中可以看到增量FDI與城市化率的擬合優度為0.89。可以說明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但線性關系并不十分的強。而存量FDI與城市化率的擬合優度接近0.91。存在一定線性關系。并且與增量FDI相比,存量FDI對城市化率的相關性更強。這也說明存量上的FDI對城市化發展的貢獻促進作用要大于增量上的FDI對城市化作用。
固定資產投資額與城市化率的擬合優度接近0.96。說明存在較強的線性相關性。城鎮的建設非常依賴于固定資產的投資。人均GDP與城市化率的擬合優度為0.95,存在較強的線性相關性。可以說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和人均的GDP的增長有著密切聯系的。
四、結論與建議
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GDP都與城市化率有較強的相關性。基于上述的分析,具體的建議如下:(1)加大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城市化進程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而外商直接投資能夠帶來所需要的資金,是推動城市化進程的一股重要力量。另外,基于國際分工和區域分工的產業選擇和發展對城市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外開放促進了城市的市場化進程,減少了市場扭曲的程度,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外商投資對城市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會不斷的增強。所以每個城市應以對外開放為契機,通過對外開放來促進城市的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2)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基礎設施包括公用事業、公共工程,涵蓋交通、電力、電信、供水、文教、醫療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在這些方面做得更好的往往是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要發展城市就必須在城市配套設施上做得更好,讓更多的居民能夠享受到城市化帶來的便利與高效。不過需要特別注意在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的同時,不能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保持可持續的發展。(3)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城市化建設。相比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更能推動城市化發展。與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相比,我國的三次產業的結構還很不平衡,突出體現在第二產業的比重太大,而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仍然太小。第三產業具有較大的就業空間,對提高我國的整體就業率也有很大的幫助。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都夠使我國在產業布局,產業結構方面進行升級。因此,要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促進我國的可持續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常雄.對我國城市化驅動因素的實證分析[EB/OL].http://rurc.suda.edu.cn/ar.aspx?AID=499.2004
[2]蔣偉,曹榮林.FDI與城市化水平的相關性分析——以江蘇省地級市為例[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3(2):254~256
[3]吳俊,鄒禮瑞.上海農村城市化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互動關系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355~357
[4]代芳宇.中國特色城市化戰略道路的選擇之我見[J].企業導報.2009(4)
[5]姜鑫,李昌宇.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J].北方經貿.201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