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是我國國經濟的基礎經濟構成部分,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也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的重要決定因素。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應該促使其實現工業化。在農業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財稅政策發揮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發揮好財稅政策的支撐作用,將對中國的農業工業化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生產方式;農業工業化;財稅政策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發展中國的農業如何實現工業化,已經成了每個國家研究的熱點。目前,很多發達國家都已經實現了農業的工業化,因為它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一般來說,現代化建設水平的衡量標準也是工業文明發展的狀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及各種現代信息技術的涌現,目前農業發展中所憑借的各種因素已經跟以往有了很大差別,以往影響農業發展的最大因素往往是自然氣候,但現在已經轉化為技術層面的影響。農業部門不斷擴大發展,其功能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實際上也體現了我國農業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獨有的特色。在這種時代形勢下,農業生產的模式也要求發生相應的變革,而實現農業的工業化則是其變革的主要方向,也是發展我國經濟的必然趨勢。本文探討了財稅政策對中國農業工業化發展的意義。
一、農業工業化的基本含義、主要特征和直接作用
1.農業工業化的內涵。農業工業化指的是采用工業的運營和管理模式,來對農業的發展進行策劃,在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也就是從農業產前,農業生產過程以及農業生產后整條生產鏈進行控制,真正做到農業和工業的高度聯合,將工業高級形態產業和農業整合在一起,從而完成農業的工業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成果,實現農業管理的現代化。最終促成新時期下新型農業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實際上,農業的工業化也就是改變農業的傳統模式,實現其生產方式的工業化改造,并實現其生產成果的工業化,也就是在高速生產情況下,確保生產的質量。從我國社會經濟的結構來審視農業工業化,則可以看出,工業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城市化的結果,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中,從從事農業生產轉化為從事工業生產;如果從生產技術的角度來審視,農業工業化實際上是傳統落后生產模式的變革以及技術改造,使其生產技術達到和現代工業化生產一致的水平。如果從微觀經濟下主體來審視,則農業工業化中,經濟主體實現了從自然人以及家庭、集體等模式向法人的轉化;如果從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來看,則實現了向高級生產水平、高度社會分工以及高質社會服務的方向發展。
2.農業工業化的具體表現特征。從宏觀上來講,農業工業化是指實現農業以及工業這兩個產業的緊密融合,而從我國的國情來審視,則是以農業的市場化作為其前提,在生產過程中,利用工業現代化設備和生產技術,來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同時,在全生產過程中,落實現代化工業生產的管理理念,將工業生產的組織方式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促進其生產的規模化和科學化,使得農業產品的生產實現標準化。通常來講,農業工業化過程中伴隨著以下具體表現:(1)在農業生產中,工業所起的作用具有支配性。世界上的成功農業模式轉換實踐中,廣泛證明,農業生產的發展不僅僅依賴于農業自身的發展,同時,工業的發展也對其起到了很大的支配作用。其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業和工業的統一協調,促使農業產業盡早實現市場化和規模化生產,要加強工業對農業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支撐作用,帶動其更好發展。(2)技術以及創新對農業工業化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當今時代是個信息時代,也是科技的時代,科技成果已經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落后,科技也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所以在實現農業工業化過程中,提高其科技投入和創新生產模式,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同時,它也是促進世界農業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3)農業工業化的目標應該是實現農業的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隨著我國現代的工業經濟發展,工業產品生產逐漸實現標準化,從而為農業生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應。同時,工業生產中高度的分工以及專業化,也為我國農業工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據。工業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也會其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利用現代工業生產中各種標準化的技術,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
3.農業工業化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意義。(1)它改變了我國傳統的農業市場狀況,實現了農業的工業化經營,通過建立各種工廠化、標準化以及高質量的農業生產程序,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建設。(2)它能夠促進農產品加工的精細化,將農產品生產的鏈條拉長,為農產品賦予了更多的價值,將農業生產中的剩余勞動率降低,提高其就業率,為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礎。(3)農業工業化進一步加緊了農業和工業之間的聯系。其中,產業的升級以及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有利于推進城市化進程,使農業與工業的聯系更加緊密,有利于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
二、財稅政策對農業工業化的支撐作用
(1)增加財政補助規模,較大幅度增加對農民的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補貼標準,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增加農民收入。(2)對溢出效應大、投資周期長、收益率低、需要巨大投資的純粹或接近純粹公共產品和服務,可以選擇政府投資為主方式;對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和推廣等建設項目,要發揮政府財政支農的引導作用。(3)增加財政支農資金,不斷增加能夠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直接帶動農民增收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財政投入支持農村二、三產業和小城鎮發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農村人口轉移的渠道,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體制,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的就業制度。(4)通過提供財政貼息或貸款擔保,鼓勵商業銀行向農業提供貸款,充實和壯大農業發展銀行,通過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列支部分預算,用來提供貼息資金和呆賬損失補償,使農業發展銀行從單純的“糧食銀行”轉變為支持農業開發、農村基礎實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產品進出口的綜合型政策性銀行;鼓勵農村信用社向農業貸款,推進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合作的農村金融創新。(5)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水平,增加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支持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支持逐步提高并落實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等等。
三、結論
農業工業化是農業產業的一場革命,是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在新形勢下的深化。農業工業化作為當前中國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方面,是實現農業轉型,全面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關系,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性戰略舉措,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
參 考 文 獻
[1]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3]張培剛.農業國工業化問題[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4]劉茂松.農業產業發展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5]劉茂松.中國農業工業化理論探索——論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6]周叔蓮,劉戒驕.如何認識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財經.2008(6)
[7]張玉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N].人民日報.2007,8(28)
[8]周波.促進經濟長方式轉變的財稅政策選擇[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8)
[9]周波.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和使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地方財政研究.2007(2)
[10]寇鐵軍,安忠志.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財稅政策作用探析[J].地方財政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