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6年、2008年及2010年財政部先后出臺了新長期股權投資準則及相關講解或解釋,在很多方面對長期股權投資初始計量進行了修改和界定,表述更全面、更嚴密、更符合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長期股權投資;初始計量
一、新股權投資準則的主要變化
1.投資的分類方式和計量標準不同。我國早在1998年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投資》這一具體準則,2006年頒布的準則會計處理進行了重新分類,并對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和計量規定作了相應的修訂。其具體變化在于:將原來一個《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中的內容,分為《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和《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兩部分;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金融工具》,原準則中短期投資修改為交易性證券投資,長期債券投資修改為持有至到期投資,作為金融工具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的規定進行核算管理。《長期股權投資》準則將長期投資初始計量分為合并情況下初始計量和非合并情況下初始計量兩部分,企業合并情況又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新增了《企業會計準則20號——企業合并》,對合并情況下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進行了規范。
2.長期股權投資的內容。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的規定,長期股權投資的涵蓋范圍與原來相比減少了短期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使得投資的核算更符合企業的管理實際,從而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相關性,具體范圍如下:(1)企業持有的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權益性投資,即對子公司投資;(2)企業持有的能夠與其他合營方一同對被投資單位實施共同控制的權益性投資,即對合營企業;(3)企業持有的能夠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的權益性投資,即對聯營企業投資;(4)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在活躍市場上沒有報價且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即對參股企業的投資。
二、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
長期股權投資的四項內容從初始計量的角度講,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企業對子公司的投資,其實質是通過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20號——企業合并》的相關規定進行初始計量。另一種是對企業對聯營企業與合營企業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且在活躍市場上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其屬于非企業合并形成的股權投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的相關規定進行初始計量。從核算方法的角度講,也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按照成本法核算,包括企業對子公司的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且在活躍市場上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投資;另一種是按照權益法核算,包括企業對合營企業的權益性投資和對聯營企業的權益性投資兩項內容。
1.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初始計量。企業合并是指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單獨的企業合并形成一個報告主體的交易或事項。(1)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是指參與合并的企業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且該控制非暫時性的控制。為了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合并控制投資核算操縱報表利潤,進而操縱股價,新準則規定合并下的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而不允許采用權益法核算。同時《準則》規定:參與合并的企業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且該控制并非暫時性的,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定義中的控制并非暫時性,是指參與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較長的時間內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較長的時間”通常指1年以上(含1年)。同一控制下企業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應當按照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來確定。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與支付的現金、轉讓的非現金資產以及所承擔債務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合并方以發行權益性證券作為合并對價的,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與所發行股份面值總額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是指參與合并的企業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主要特點:其一,參與合并的各方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是非關聯的企業之間進行的合并,合并大多是出自企業自愿的行為;其二,交易過程中,各方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會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交易以公允價值為基礎,交易對價相對公平合理。購買方在購買日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確定的合并成本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入賬價值要按照投出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等的公允價值計量,所投出的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資產處置損益處理:若所投出資產為無形資產和固定資產,則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營業外收支;若所投出資產為金融資產或者長期股權投資,則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投資收益;若所投出資產為投資性房地產或存貨,則按照公允價值確認收入,按照賬面價值結轉成本。(3)財政部2010年印發的《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4號》對企業合并中發生的中介費用作了明確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合并方發生的審計、法律服務、評估咨詢等中介費用以及其他相關管理費用,應當于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購買方為企業合并發生的審計、法律服務、評估咨詢等中介費用以及其他相關管理費用,應當于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與《企業合并準則》將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同形成的合并成本成本化相比,準則解釋第4號將所有直接合并成本費用化,與企業合并形式無關,從而更體現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2.以企業合并以外的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1)以支付現金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實際支付的購買價款作為初始投資成本。初始投資成本包括與取得長期股權投資直接相關的費用、稅金及其他必要支出,實際支付的價款或對價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作為應收項目處理。(2)以發行權益性證券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其成本為所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為發行權益性證券支付的手續費、傭金等應自權益性證券的溢價發行收入中扣除,溢價收入不足的,應沖減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3)投資者投入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作為初始投資成本,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4)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根據非貨幣性資產交準則以及債務重組準則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一是,以非貨幣資產交換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在滿足該項交換具有商業實質和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的條件下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確定長期股權投資入賬價值的基礎;若無法滿足前述條件,則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長期股權投資入賬價值的基礎。二是,以債務重組的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債權人在債務重組日,應當將享有股權的公允價值確認為對債務人的投資,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與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先沖減已提取的減值準備,減值準備不足沖減的部分,或未提取損失準備的將該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損失。
三、新股權投資準則下初始計量的現實意義
新投資準則從投資者的持有意圖和企業的管理實際出發,對投資進行了更加明細的分類,對各類投資的核算方法做出了明確而清晰的規定,使得長期投資的計量和價值確認方法更貼近企業實際,杜絕了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投資核算的制度漏洞人為調節年度利潤和企業盈余,進而操縱股價的可能性,從而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了企業報表質量,為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趨同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參 考 文 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2(1)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4號》財會[2010]15號.2010,7(14)
[3]徐漢寧.淺析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商周刊.2010(S1)
[4]劉樹全.淺析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J].稅務與經濟.2008(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