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2005年人民銀行經國務院批準啟動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累計升值超過20%,很多出口型企業因此效益下滑。本文認為財務部門合理選擇貸款品種、金融工具等手段就可以減少匯兌損失,甚至實現匯兌凈收益。
【關鍵詞】匯改;外匯貸款;匯兌收益;金融工具
2012年6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32,相比匯改前的8.28升值23.67%,也就是說,以美元計價的相同出口貨值,2012年6月30日收款比2005年7月20日收款企業利潤表上凈利潤縮水23.67%,這其中的痛,不做出口的企業可能是體會不到的。匯改前,據紡織行業專家分析,如果僅僅考慮國內5萬多家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的出口額,不考慮企業提價因素,用相對靜態的模型測算發現,人民幣兌美元每升值1個百分點,這5萬多家企業的凈利潤將直接減少50~60億元。從世界范圍看,匯率市場化是大趨勢,沒有一個國家在加入國際貿易大家庭后還能繞過匯率問題,以后匯率肯定不會長期單邊升值,遲早會步入雙向波動,企業面臨的情況將更復雜,匯率風險更大。既然匯率波動不可避免,企業所要做的就應該是去認識、研究和化解由此引起的風險,這里我主要就企業財務人員所能發揮的作用,做一些膚淺的探討。
一、科學選擇貸款品種獲取雙重匯兌收益
首先,財務人員在計算成本時一定要把進口材料帶來的匯兌收益考慮進去,有些企業在比較內、外采材料價格時,不考慮匯率因素,往往會喪失獲取匯兌收益的機會。比如甲企業生產需要用A材料,國內采購稅前價是18.96元/公斤,進口價格是3.01美元/公斤,都是3個月以后付款,假定即期匯率是6.3元人民幣兌1美元,預計3個月遠期匯率為6.28元人民幣兌1美元,則有以下兩種計算采購成本的方法:(1)不考慮遠期匯兌收益(用即期匯率算)。國內采購成本:18.96元/公斤。進口采購成本:6.32×3.01=19.02元/公斤。上述計算結果顯示進口材料貴,所以選擇買國產材料。(2)考慮遠期匯兌收益(用遠期匯率算)。國內采購成本:18.96元/公斤。進口采購成本:6.28×3.01=18.90元/公斤。上述計算結果顯示國產材料貴,所以應選擇買進口材料。顯然,在預期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用遠期匯率來計算進口材料成本,爭取遠期付款帶來的匯兌收益。有了進口采購,就可以申請外匯貸款(因為外匯貸款原則上不允許直接結匯),企業財務人員要加強與銀行的聯系,在權衡利率(實際上多數時間外匯貸款利率是低于人民幣貸款利率的)的基礎上爭取將人民貸款轉換成外匯貸款,這樣人民升值以后,歸還貸款時的購匯成本就會降低,這又是一筆匯兌收益。我供職的公司出口業務占到70%以上,賬期多在4~6個月,外匯應收賬款余額長期在數千萬美元,因此在2004年國內、外勢力鼓噪人民幣升值時期,大家都很緊張。當時我注意到增加外匯貸款可以平衡外匯應收賬款,獲取匯兌收益,因此果斷將人民幣貸款轉換為外幣貸款,從2005年到2011年末,我公司累計獲得外匯貸款1.07億美金,累計獲取匯兌收益1969.3萬元,占同期公司凈利潤的9.42%,使公司經營基本未受匯改影響。上面主要是針對人民幣升值來講的,以后也許會貶值,那時候我們需要反向思維,也許還會雙向波動,那時候我們應追求外匯債權、債務的平衡。
二、利用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
遠期結售匯業務。遠期結售匯是指確定匯價在前,而實際外匯收支在后的結售匯業務。企業事先與銀行協商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約定未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人民幣兌換外幣的幣種、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當天,客戶按合同規定的幣種、金額、匯率向銀行申請辦理結售匯業務。企業財務人員要加強對未來外匯收、付現金流的預計,并在必要的時候與銀行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鎖定匯率。比如2012年6月乙企業預計9月將收匯800萬美元,付匯500萬美元,凈結匯300萬美元,假定6月份匯率為6.32元人民幣兌1美元,銀行9月份遠期結匯價為6.3元人民幣兌1美元,9月份實際結匯價為6.28元人民幣兌1美元。如果企業與銀行簽訂了遠期結售匯合同,則9月份結匯300萬美元可得1890萬元,如果企業不與銀行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則9月份結匯300萬美元可得1884萬元,兩者相差6萬元人民幣。由此可見,遠期結售匯業務能夠有效地規避匯率出現不利變動時給企業造成的損失,但應當注意的是,遠期結售匯業務的主要目的是有效的規避匯率波動的風險,鎖定當期成本,保值避險,而非贏利。企業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為了追求未來可能的獲利機會,而置風險于不顧。另外,各家銀行還推出了保理,福費廷,和外匯掉期保值業務,企業財務人員應及時和銀行進行溝通,加強對金融工具的了解,選擇適合自身條件和特點的工具,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匯率波動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實現利潤最大化。
參 考 文 獻
[1]王怡嵐.進出口企業外匯風險及防范對策[J].河北金融.2006
(12)
[2]余曉婷.企業外匯風險管理[J].企業導報.2010(1)
[3]韋小凡.中小型外商投資企業外匯風險管理[J].中國海洋大學.
MPAcc2010